丹炉映照千秋业,诗笔传承万古魂——马学林组诗《赞葛洪》多维解读
撰文/马彦
东晋炼丹炉中的紫烟穿越1700年时空,在21世纪的诗词殿堂重新升腾。2025年仲春,诗人马学林以十阙同名诗词构筑起立体化的葛洪精神圣殿,这组涵盖七律、五绝、鹧鸪天等十种古典文体的创作实践,不仅是对古代医道的诗学致敬,更展现了传统诗词现代书写的无限可能。十首作品犹如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葛洪作为道医双圣的璀璨光芒。
一、体裁变奏中的圣者塑形
1. 律诗:青铜鼎器般的庄严叙事
首章七律以"悬壶济世骋飞驰"破题,动词"骋"字如战车疾驰,在四支韵的铿锵节奏中拉开史诗序幕。颔联"百炼丹砂成妙药,千金肘后解危时"构成时空对仗:纵向的"百炼"追溯炼丹术的千年求索,横向的"千金"展开医典救急的现场图景。这种纵横交织的叙事结构,恰似青铜方鼎的四足,稳稳托起葛洪"道医合一"的精神殿堂。
2. 绝句:甲骨刻辞式的意象铭文
五绝《下平七阳》篇展现惊人的凝练艺术。"抱朴炼玄方"五字浓缩道家思想精髓,"青蒿除疟瘴"跳跃至现代药理学发现,末句"杏史铸辉煌"以青铜铸造的质感,将医学传承升华为文明丰碑。这种"道(玄方)—术(青蒿)—史(杏林)"的三重递进,犹如甲骨卜辞的三段式结构,在20字中完成文明基因的编码。
3. 词体:敦煌壁画般的多维时空
《鹧鸪天》上阕"丹炉淬火著鸿篇"将物质实践与精神创造熔铸为时间晶体,下阕"万仞青崖接昊天"以垂直空间隐喻医道通天。《翻香令》中的"篆千年",让甲骨文笔触、丹炉烟气与时间刻痕在词律中交织,恰似敦煌壁画"经变图"的多维时空叙事。这种体裁的创造性运用,使古典词牌成为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认知的诗学虫洞。
二、意象星系中的文明密码
1. 丹炉:文明熔炉的象征嬗变
十首诗词中,"丹炉"意象历经七次蜕变:在七律中是"生紫雾"的物质实体,《天仙子》里化作"凝岁寒"的时间容器,《翻香令》升华为"淬春秋"的文明熔炉。这种演变暗合葛洪从具体炼丹到抽象医道的升华之路,使丹炉成为"实践—认知—超越"三重境界的诗化象征,恰如《周易》"鼎卦"所指的文明革新之意。
2. 青蒿:天人交感的灵性媒介
诗人在处理这个连接古代医籍与现代科学的意象时,展现出卓越的转化智慧。《七绝》"青蒿现"保留发现瞬间的戏剧性,《鹧鸪天》"启药泉"强调源流关系,《山花子》喻为"破瘴越千年"的时间利箭。这种意象嬗变暗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使青蒿既保持本草属性,又成为连通古今的灵性媒介。
3. 杏林:文明火种的拓扑网络
从七律"树丰碑"的静态纪功到《鹧鸪天》"续今篇"的动态传承,"杏林"意象完成四次嬗变。《翻香令》末句"沧海转星眸"最具突破性:将杏林传承喻为旋转星云,既保持"薪火相传"的传统寓意,又注入天体物理学想象,使医学传承从线性谱系升维为宇宙级能量网络,暗合《庄子》"薪尽火传"的哲学真谛。
三、声韵宇宙中的时空折叠
1. 韵部选择的考古意识
诗人对中古音韵的运用颇具深意。七律选用四支韵(支微齐),恰与葛洪生活的东晋语音最近似,"驰-芝-时-知-碑"的韵脚犹如音韵化石,唤醒沉睡的魏晋声腔。《山花子》采用第七部平声(元寒删先),其开阔共鸣腔与"紫烟-人寰-河山-长天"的宏大叙事形成声学共振,暗含《广韵》音系的空间投射原理。
2. 平仄格律的时空编码
在《鹧鸪天》修改中,"青崖接昊天"替代原"经书耀九天",不仅是平仄调谐,更是空间意象的质变:前者以具象山体为基点,后者以抽象经卷为原点,这种转换暗合医学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的规律。《翻香令》"篆千年"的设计,在音调骤降中制造时光雕刻的听觉幻象,堪比《文心雕龙》"声律即天道"的诗学实践。
3. 词体结构的时空剧场
《翻香令》构成微型诗剧:上片"凝岁寒-照人寰-越千年"是全景扫描,下片"驱疠瘴-炼丹丸-悬九天"转为特写镜头。这种蒙太奇式结构,在特有的句读节奏中,重现葛洪从乱世将领到山中隐者的身份转变,恰如敦煌变文"讲唱交替"的叙事智慧。
四、古典形式的现代性突围
1. 科学话语的诗意转码
面对"青蒿素"等现代术语,诗人创造出独特的转译系统:《七绝》"青蒿现"保留原始惊喜,《鹧鸪天》"启药泉"强调源流关系,《翻香令》"治病多"回归临床本质。这种渐次抽象化处理,既避免科技词汇的突兀,又完成传统意象的现代拓展,堪比李商隐"无题诗"的隐喻艺术。
2. 跨维意象的量子纠缠
《翻香令》"沧海转星眸"将医学传承喻为天体运动,这个超现实意象融合"天人相应"观与现代宇宙学。《山花子》"淬紫烟"同时指涉炼丹化学反应与量子光谱现象,在词律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诗学统一,暗含《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学思辨。
3. 数字时代的传承隐喻
《鹧鸪天》"杏林星火宣"的"宣"字,既指古代布告又暗合信息传播。《山花子》"续今篇"将竹简之"篇"与数之"续"并置,在平声韵中完成媒介变革的和解。这种隐喻体系,使古典诗词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超文本,展现《文心雕龙》"通变"思想的当代活力。
五、医道精神的永恒轮回
在这组诗词深处,涌动着文明传承的永恒力量。《五绝·一先》"杏火照明天"的"明"字,既是物理光明更是智慧启蒙;《翻香令》"沧海转星眸"将观察主体升华为宇宙之眼,这种视角转换暗含对医学人文性的终极思考。十首作品最终在"丹炉-青蒿-杏林"的意象循环中,构筑起"物质实践-生命拯救-文明传承"的三位一体,使葛洪精神突破历史具象,升华为中华医道的永恒象征。
马学林的创作实践印证:古典诗词非但不是文明的木乃伊,反而可能成为传统医学现代阐释的最佳载体。当《肘后方》的智慧在青蒿素中重生,这组诗词同样完成对传统诗学的创造性转化——在平仄中注入量子纠缠般的意象张力,让千年医道在词林韵海中焕发新生。这正体现了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生命力:既能在丹炉中淬炼春秋,亦可在诗行间光耀寰宇。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