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四
终圆出书梦
李 皓

1939 年 5 月,历经晋东南战地采访的风风雨雨,吴伯箫与他率领的“抗战文工团”成员们,带着满身的硝烟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辗转回到了延安。此次归来,吴伯箫被安排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稍后还担任了秘书长一职。与之前在前线紧张忙碌的战地记者生活相比,如今的工作似乎轻松了许多,主要负责编辑《文艺突击》杂志以及接待从“大后方”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
然而,吴伯箫那颗炽热的心并未因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有丝毫冷却。在完成日常公务之余,他总是争分夺秒地利用业余时间,凭借着在前线采访时积累的丰富资料,伏案创作。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从他的笔下流出,被寄往各地的报刊发表。同时,他还翻译发表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用文字搭建起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
1941 年夏天,阳光洒在杨家岭的每一寸土地上。一天,吴伯箫从杨家岭北沟缓缓走下山来,准备前往延河的徒涉渡头。这时,有人快步向他走来,兴奋地告诉他:“你的一本书出版了!上海一种杂志上有谁给你的书写了序言。我把杂志拿来你看看。” 吴伯箫心中猛地一震,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喜涌上心头。
走进山谷,就像走进一处宁静的院落。不到十分钟,那人果然拿着一本杂志匆匆赶来。吴伯箫双手接过杂志,目光急切地落在那篇序言上。看着看着,他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些为出书而苦苦追寻的岁月。
还记得在北师大求学时,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的他为了维持学业,不得已开始给报馆投稿赚取稿费。在北师大毕业前夕,他满心欢喜地将在校 6 年间发表在《京报》《世界日报》《新中华报》《华北日报》《现代评论》《骆驼草》等报刊上的 40 多篇文章精心结集成《街头夜》,满怀憧憬地交给北平人文出版社出版。合同顺利签订,出版社甚至打出了出书广告,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印制成册,散发着墨香。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如惊雷般震动了古都,在慌乱的搬迁过程中,人文出版社竟将他的文稿遗失。那一刻,他的心仿佛坠入了无底的深渊,出书的梦想瞬间破碎。
1937 年 10 月底,在离开莱阳乡师前,他又一次燃起希望。他将在青岛、济南工作期间写作发表在《每周文艺》《青岛民报》《大公报》《人世间》《水星》《北晨学园》等报刊上的文章,精心剪贴成《羽书》稿本,托付给即将离开青岛前往上海的王统照,随后便辗转踏上前往延安的路途。在延安的日子里,紧张的工作与生活让他暂时放下了对《羽书》的牵挂。
1939 年 5月,自晋东南回到延安后,他又将做战地记者期间写作发表在《抗战文艺》《大公报》等报刊上的 10 多篇战地通讯稿辑录好,时刻寻找着出书的时机。(后于1947年以《潞安风物》为书名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
此时,看着眼前这本名为《宇宙风》的杂志上关于《羽书》的序言,他猜测着这本书定是王统照带去上海,并念及旧时友情,努力促成出版的。只是,这个署名“韦佩”的作者是谁呢?吴伯箫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是王统照的化名)。
尽管身处延安解放区,暂时看不到在上海国统区出版的这本书的样子,但吴伯箫的心中却充满了喜悦与感慨。十多年来,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历经无数挫折,出书梦一次次破灭,又一次次在心中燃起希望。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在不经意间实现,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
他想象着那本书的模样,封面或许简约而不失高雅,书页翻动间,那些自己倾注心血写下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达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他深知,这本书不仅仅是自己文字的集合,更是他踏上工作岗位后多年来坚持与追求的见证,是他为抗战事业贡献的一份独特力量。
在这个宁静的夏日,吴伯箫站在杨家岭的山谷中,手捧着那本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宇宙风》杂志,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知道,自己的出书梦虽历经波折,但终于圆满。而他也将带着这份喜悦与动力,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文字为抗战呐喊,为祖国的明天书写更多的精彩。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