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杏花的幸福之旅
宋永信
风带着花信,鼓起了春的风帆; 贾湖骨笛的悠扬声,穿越时空在耳边轻轻荡漾。春天来了,杏花就要开了,该去旷野赴一场杏花之约了。
一年一度,队长总会带领众驴翻山越岭去南山,赶一场“杏花满枝头,春风十里香”的约会。今春的约会还去那“焦台、葡萄沟”吗?队长说:为了避免审美疲劳,今年改为“锦屏山赏杏花,8公里500米环绕”。
车行京沪高速,一路向东,埠村口下拐243省道,顺“巴漏河”方向南行,十几分钟即达赏花起点“南明庄”村。瞅一眼蓝天下,停车场对面那别致的门楼,众驴迅即沿小路向东走去。

穿过干涸的“巴漏河”河床,旷野中春的信息扑面而来。虽说寒风料峭,但那路边的杨柳,早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层层叠叠的梯田里,返青的麦苗嫩绿嫩绿,生机勃勃。“嘎嘎嘎”,一只斑斓的野山鸡,拖着长长的尾羽,欢叫着从灌木中振翅飞起,片刻间又一只紧随其后,夫唱妇随的样子,让众驴又惊又喜。
路边梯田里出现了棵棵杏树,走近细瞅,别说盛开,就连鼓起的花蕾也几乎没有。俺不相信,宿舍院里的杏花早已繁花似锦,这里的杏花怎会懒的跟没睡醒似的。看对面山包满是果树的梯田里,一村民正在劳作,随大声呼喊:老乡,地里是杏树吗?杏花开了没有?老乡抬头回应:说杏花吗?少说还得一周。听到这里,俺的心一下凉了半截,完了完了,看来今天的杏花之约没戏了。

既然没有杏花赏玩,那就安心登山,体验攀爬的乐趣吧!回望一眼晨曦中美丽的“南明庄”,拐出“生产路”,在两支小土狗连连的欢迎声中,穿过一处山野院落,指点一番村民的红毛、黑毛山羊,众驴沿小路义无反顾的向山顶奔去。
一路攀爬,一路观赏,蓝天白云下的村落,光影斑驳,宁静安详;南面山峦,青山如黛,晨光漫洒,如梦如幻。路边一座石屋,让俺忍不住想近前欣赏,无奈,密密的荆棘终让俺知难而返。

攀爬中,有人仍念念不忘那赏花之事,禁不住问,“队长,山顶杏花开了吧?”队长笑笑,指着接近山顶的一片树林说:看见了吗?那里的杏花应该开了!顺着队长手指的方向望去,模模糊糊发现那片树林,竟星星点点闪着白光,似乎真的是杏花盛开一般。那里居于山阳,阳光充足,也许杏花真的已灿烂绽放。
闻听山上的杏花开了,众驴立马兴奋起来,纷纷加快了前行的步伐。路坡度越来越大,已近乎垂直,但众驴毫不畏惧,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一心只想快快到达队长手指的位置。“快看、快看,这里山桃都开了!”“花婆婆”大声喊叫着。俺与“老李”近前观赏,果然花开。但仔细辨识,这花不是山桃,原来是那少见的山茱萸。拽着杂草灌木,撑着登山杖用力攀爬,一棵高大的树木映入眼帘,看树冠必是杏树无疑,可怎么不见那粉白如雪的花朵哪?奋力攀爬,终在8.38分来到树下,细细察看,这树才刚刚鼓起嫣红的骨朵,离盛开真的还要一周的时间呢。扭头看看还在攀爬的驴友,仰头望望前方陡峭的小路,俺突然想起了那“望梅止渴”的故事,忍不住回头看向队长,只见队长正笑容满面,勇往直前。

树下驻足片刻,回望一眼山下秀丽的风光,众驴即向面前陡峭的山崖发起冲击。“老李”一马当先,俺紧随其后。攀爬中,“老李”不时提醒众驴踩踏的位置,手抓的方向,那份细心、絮叨,妥妥地就是一个絮叨老妈妈。户外,没有这样一个老妈妈,还真不行!

攀上此处山崖,上到一处三四平方的平台,望着气喘吁吁的众驴,看山体独特奇异,观四周景色如画,队长指示就地歇息。“花婆婆、叶子”在崖边的一堆石头上叠石祈福;“老李”望着俊俏的悬崖,在回忆感慨三年前背着“猴哥”,由此下山的情景;队长叠石后站立崖边,眺望着远处的“垛庄水库、北峪大顶、长城岭、大寨小寨”等,沉默不语,若有所思,似回忆,又似展望;俺被沉积岩摞起的崖壁深深震撼了,沧海桑田,这山崖就是明证,“花样垛庄”,“全国地质文化镇”,真不是吹的。


贴崖壁悠悠向东转去,一堵坍塌的石墙横在眼前,看来这里过去肯定是一处山寨。大章丘有“南大寨、北大寨、东大寨”,这又是什么寨?队长说:地图上没有标识,但当地百姓都称此山为“大寨山”。看看刀削样的崖壁,垂直登顶显然没有可能,只有侧面迂回。越过坍塌的寨墙,来到山体的北面,畅然穿过一片茂密的柏树林,终于看到了山体上,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豁口;想必此处,当时山寨的大当家,一定在此布重兵防守。此时,“老李”已经上到崖顶,正指挥、协助众驴攀爬。豁口处排队满满,众驴逐一上行,但偏有人耐不住寂寞,想插队先行又不好意思,随即沿崖壁探索,但终无功而返。这豁口是攀上山崖的唯一通道,虽不甚高,但上去并不容易,俺手脚并用,用尽吃奶的力气,最终还是靠“老李”用力给拖了上去的。


费劲气力上到崖顶,一屁股坐在了崖边,众驴纷纷聚拢合影留念。起立环视,想不到这竟是一段宽不足1.5米,长近20余米,高低不一,锯齿样的山崖。太吓人,太吓人了,赶紧走。看那恐高的队长早已目不斜视,双腿颤巍巍地向前走去,俺赶紧跟上。前面一个“锯齿”尖锐高大,看已攀上的驴友,像挂在刀尖上一般,惊的俺目瞪口呆。小心将登山杖举国头顶,放到上面的石头上,双手抓着崖壁上凸出的石块,用力攀上一个“锯齿”,如法炮制,又上到了第二个“锯齿”,第三个“锯齿”高度太大,怎么也上不去了,最后只好双腿跪着攀了上去。“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今天这一跪,也算是跪天跪地了。俺是跪着攀上的,咯的膝盖疼痛难忍。人家队长的待遇就不一样,看队长一心为众驴操劳,“花婆婆”待队长跪上时,立马从包里掏出松软的垫子,让队长舒服而上,登时嫉妒的俺牙根生疼。



这人与人就是不一样,如此险要的崖壁,偏偏有人如履平地,等闲视之。你看“悠优”老公,愣是挂在崖壁之上,为众驴拍照留念,那“悠优、花婆婆、叶子”,则专门挑那险要之地,摆出各种英姿拍照留念,一场场一幕幕,只看的俺瞠目结舌,拍案叫绝。


从“锯齿崖”滑下,前行十几米,又是一段山寨的残墙,有意思的是,这段寨墙上有一大一下两个长方形的的空洞,引大家十分好奇。是射击孔还是瞭望孔,众说纷纭。还是队长一锤定音,不用猜,也不用争,上面小的肯定是射击孔,这下面大的必定是嘹望孔。俯视一眼山下的“蒲黄”古村,倚在寨墙角留个影,众驴在蓝天白云下,继续向山顶进发。
舒缓的坡度,清晰的小路,众驴前行十分惬意,“队长、老李、叶子”很快接近山顶。闷头追赶的俺,不经意间抬头仰望,瞬间被眼前的景色惊到了。“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不就是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中描写的场景吗!中学时就特喜欢“少游”的词,何曾想到词中景象会在此出现。大声呼喊队长慢走,掏出手机,赶紧记录下这美妙的场景。

9.26分,众驴上到了海拔505米的山顶,眺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峦,队长笑着说:过了“锯齿崖”,从此到“锦屏山,全是坦途,路上可能遭遇盛开的“杏花”。刚才那暖意洋洋的山坡,杏花骨朵都没有,这冷风劲吹的山顶会有杏花,不可能,不可能!不过队长从来都是正确的,队长说有,那应该就有。今天的主题本来就是赏花,听闻前方有杏花盛开,众驴大步前行。

昨晚的降温和小雨,吹散了多日的雾霾,洗净了天空的尘埃,蓝天白云下的山峦,虽荒草萋萋,但也别有一番味道。沿山脊,在一个又一个山头间上上下下,就像在蔚蓝的大海中激流勇进,乘风破浪。上到一个小山头回望,突然发现有一条山岭,酷似下山的猛虎,那山岭两侧的两棵柏树,像极了老虎的两个耳朵。老虎正对着垛庄,“猛虎下山,财源滚滚”,诚愿山下的百姓平安健康幸福!下来这个山头,爬上另一座山脊,蓦然发现左侧山谷中,接近山腰的位置,竟隐有一处荒芜的村落,村中高大的树木,村口光亮巨大的青石,蜿蜒曲折的小路,让人颇多感慨。纵目远眺,远远的一座山丘,层层叠叠的梯田直达山顶,令人叹为观止。


前方又出现了一座陡峭的山丘,“老李”早已挂在崖壁上歇息等待,此时,正用无人机的视角,摄录着众驴上行的身影。山崖下抬头仰望,只见山顶有四只喜鹊,正在气流的鼓动下,上下翻飞,起起落落,喳喳鸣唱;是在举办家庭舞会,还是在讨论鹊界大事,不得而知。好羡慕那懂鸟语的“公冶长”和“阎福兴” 们,人若通鸟语该有多好,那得又有多少知心的好友。凝神屏气,手脚并用,勇毅前行,10.25分,众驴终于上到了海拔538米的山顶。喘息未定,抬眼观望,冷冷寒风中,一只喜鹊正在不远处的灌木上,与枝条一起共舞,悠然自得。

继续前行,树木渐多,眼前山坡上竟是稠密的柏树林。队长说:过了这片树林,就是“锦屏山”的地盘了。穿过这片光影斑驳的密林,到达顶端,突然发现 “老李”竟背道而驰,沿山脊,向南面悬崖走去。方向不对啊,这要去干啥?紧走几步追上“老李”,只见“老李”正站在崖边俯视。“老李,下面有啥好东西?”“你过来就知道了。”近到跟前,朝下观看,只见悬崖中间一平坦之处,竟有一长方形石槽。这“石槽”显然不是天然形成,人工痕迹十分明显;但什么人要在这峭壁之上凿出一个“石槽”,这“石槽”除蓄水又有何用?可这点水又够谁喝啊!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旷野里总有着太多太多的秘密,太多太多的神奇,也许,这也是很多人痴迷户外的缘由吧。
由此下行,穿过垭口,春寒料峭,冷风劲吹,众驴瑟瑟发抖,有点寒冷难耐;见此,队长立即指示:老张,放点音乐暖和暖和。闻此,众驴哈哈大笑,队长真牛,音乐还能暖身。音乐是不是能够暖身,真不好说,但暖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经过一段低矮的寨墙,沿着山腰尺八宽的小路,披荆斩棘,转过一个山包,眼前一下豁然开朗,蓝天、白云、荒草,众驴似一步跨进了草原。看来,这“锦屏山”的景色很不一般啊!

刚才沿山脊行走,平坦的地方最多只有三四米的样子,而眼前不说一望无际,至少也有数百米的宽度。蓝天白云下悠悠漫步,就像在草原上打马赏花,众驴个个神清气爽。前方路中忽现一棵大树,队长说:那是颗百年老杏,快看看花开了没有。山上阳光灿烂,此刻暖意融融,但远远望去,这树似乎没有开花的意思。快步走进细观,果然这树也只是刚刚吐出粉红的花蕾,要盛开至少也要一周。老杏树虽然没有盛装迎客,但高大健壮的体魄,优美的轮廓,黝黑斑驳的皮肤,还是令众驴十分喜爱,纷纷拍照留念。

继续前行,路边竟是一棵接一棵的野桃,望着树上黑呼呼的桃子,俺忽然想到了什么,何不采几颗“桃枭”玩玩。“桃枭”,许多人不清楚是何东西,通常是指野生桃树上干枯的桃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桃子干悬如枭首磔木之状,故名”。古人云:“一桃压百魅,一枭镇千邪”。“桃枭”经四季而不落,吸取四季精华,古人认为其不仅可驱邪、镇宅,还可给人带来吉祥和好运。古人采摘、挑选“桃枭”是很讲究的,一是要正月十五前采;二是要选东南枝最高处的;三是要选沉水的;四是落在地上的不要。符合这样要求的“桃枭”其实很不好搞,俺费劲力气采了一裤兜的“桃枭”,回来挑来捡去,可用的仅仅只有六颗。
前方出现了大片的人工林,脚下的路也从野路,变成了人工修筑的水泥路面,队长说:“锦屏山”风景区到了。沿着密林中的小路悠悠前行,风轻云淡,暖阳高照,心旷神怡。11.53分,来到一处三岔路口,看路中垒砌的石桌、石凳,队长说:中午餐厅就定在这里了,大家先认认地方,一会参观完回来就餐。

沿小路畅然前行,路旁一棵高大的山楂树映入眼帘,看树下立有“情缘树”的石碑,随忍不住就近观赏。来到近前,仔细辩识已经散落倒地的木牌,方知嘉庆年间这树下曾发生一段“西厢记”的奇缘。 前行数十米,林中显露一处道观,半开的朱红大门,令道观颇显神秘。队长说:这是一处碧霞元君祠,大家可进去一观。听闻是碧霞元君祠,俺迅即拾级而上。推门而入,想不到里面竟立有十几块大清乾隆等年代的石碑,几位游人正在仔细辩识石碑上的文字。时间关系,无法细观,虔诚的拜一下“碧霞元君”,凝视一眼道观大殿,轻轻地掩上那朱红大门,悄悄地地退了出来。


移步前行,静静走过全真教龙门宗锦屏一脉缔造者韩阳城的墓地,撞三下祈福古鈡,众驴沿石阶蜿蜒下行,健步向“观音堂”、“文昌阁”走去。这是“锦屏山”最早的一处建筑,虽院落不大,且多为后来重建,但院内却是令人惊喜连连。先是门洞上高高悬起的“文昌阁”,其位置令人颇感神奇;随之就是那笔直粗壮高大的银杏树,直插蓝天的“万丈柏”,沧桑斑驳的海棠树,那一棵都有几百年的树龄。就在啧啧赞叹准备回走之际,想不到一游人却轻声告知,“后边有一石洞,要去看看啊。”石洞能有什么啊?但既来之则安之,还是进去看看不留遗憾。随“老李”拐弯抹角走进崖壁,果然在“万丈柏”下有一“朝阳洞”。打开手机电筒,走进细看,里面有石床、水池等,温暖湿润,仙气飘飘,传说:当年太上老君即在此炼丹学道,修仙升天。


顺石阶回撤,与在山顶休息等待的队长汇合,众驴怡然自得地向“餐厅”奔去。大石当桌,小石当座,团团围坐,一顿风味独特的饕鬄大餐隆重开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喂饱肚子,下午1.30分,众驴即踏上了下山的驴程。寻路探索,知难而返,折返另选,沿美丽的山脊线一路下行,下午3点,俺终于第一个走到山下234省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场计划中的杏花之驴,没有看到一朵盛开的杏花,但却看到了许多的奇景,感受到了许多的美好,体悟到了许多生活的真谛,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吧!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