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若:空阶有鸟迹 犹似造书时——岑参笔下的苍颉造字台

1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岑参这首《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轻轻转动,便打开了历史尘封的大门,引领我踏入那古老而深邃的时光隧道。每次吟诵这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凄清又肃穆的画面:荒野之中,一座古寺旁,荒台孤立,寒天笼罩,古木肃立,空阶之上,鸟迹斑驳,仿佛仍留存着仓颉造字时的痕迹,让人不禁对那段遥远的文明起源岁月心生无尽遐想。
当我真正站在苍颉造字台的遗址前,眼前的景象与岑参诗中描绘的竟如此契合,却又更添几分悲凉。曾经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伟大使命的造字台,如今被占用,四周一片荒废。高高的荒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似在低吟着岑参诗中的“寒天古木悲”,诉说着无尽的委屈与无奈。曾经古木歪斜,枝干扭曲,像是在痛苦地挣扎,想要挣脱这被遗忘的命运,它们与诗歌一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那被岁月侵蚀的台基,孤独地矗立着,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默默见证着世事的变迁,恰似诗中荒台在晚照中那般落寞。
遥想当年,黄帝与仓颉登上终南山,俯瞰西北,仓颉在高阳台之上,观天空飞鸟,察地上走兽,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思索与创造,终于形成了那意义非凡的28个文字符号。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从此,华夏民族有了记录思想、传承文化的工具。黄帝感动不已,赐仓颉为“倉”姓,那是对仓颉功绩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文明诞生的礼赞。
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算起,长安苍颉造字台悠久的历史无可比拟。它涉及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众多,不仅有仓颉造字的伟大壮举,还有古佛说法、西周春秋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黄帝、仓颉、迦叶佛、文殊目犍连、周穆王、秦穆公、唐中宗、道宣、天人、岑参、上官婉儿,蒋介石、康有为等众多历史人物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全国其他仓颉遗址所无法企及的。而且,它位于省会城市西安,这座“世界历史名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对扩大仓颉文化和西安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特殊的意义。
唐时,中宗皇帝李显曾到此拜谒,宰相李峤、郑谙,诗人岑参、宋之问以及上官婉儿等纷纷为其赋诗。岑参笔下的造字台,带着独特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让这小小的高台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他以敏锐的笔触捕捉到了造字台的神韵,那寒天、古木、荒台、空阶,构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感的画面,使得造字台在岁月的长河中,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被后人铭记。
2
然而,现实却有其难堪的一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田野里的三丈土台,地方乡贤范廷玺老人忧心如焚,他预感到城市化的蚕食速度会淹没这处无人过问的古迹,于是奔走引资,和地方政府合作保护它,1992年12月,祝村乡正式开始修复仓颉造字台,肩负起传承和保护这一古老文化遗迹的重任。
自1993年起,范廷玺老人全身心投入到仓颉造字台的修复工作中。修复工程内容繁杂且艰巨,他精心组织安排,带领团队砌起围墙,划定古台的边界;妥善处理迁坟事宜,保障修复工作顺利推进;通过专业施工将古台加高,重现其往昔的雄伟风貌;还修建了安全墙和台阶路,既保障了游客的安全,又方便人们登台瞻仰。此外,他特意在台上精心雕刻“仓颉造字台”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古台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古朴。经过长达两年的不懈努力,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台终于重焕生机,恢复了其应有的神圣与尊严,再次成为人们缅怀仓颉、感受汉字文化魅力的圣地。岂料世事无常,至今已尘封三十余年。曾经充满文化气息的圣地,如今被高墙深锁,外人不得而入。
1992年,作家王渊平在担任主管乡长期间,为保护仓颉造字台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矢志不渝延续至今的长安唐诗之旅,他和我谈起仓颉造字台的保护,无法发挥它应有的文旅资源价值,常常一声叹息 。
2000年世纪之交,我在北京丰台“京丰宾馆”参加在京陕西老乡春节拜年会的时候,在网络上给西安市政府写了一份合理化建议,保护利用文化遗址,其中就有仓颉造字台,希望得到在北京的陕西文化名人雷抒雁,阎纲,周明等人的支持,作家白描劝我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这是政府考虑的事情,不是个人能够把握的。但我始终无法放下这份牵挂,后来我离开北京,告老还乡,开始和王渊平先生做长安唐诗之旅,也一直牵挂着仓颉造字台,多次想方设法奔走呼吁,却无功而返。
当地铁六号线开通“造字台”站后,无数热爱文化的人慕名而来,却只能被“拒之门外。他们满怀期待而来,却带着失望与愤怒离开。这不仅让中华文明蒙羞,更有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形象。此时再看那空阶上的鸟迹,就像岑参诗中所写,不再是似造书时的灵动与希望,而是充满了寂寞与悲凉。那昔日的寒天古木消失了,荒台愈发显得孤独,它们与诗中的意象相互呼应,一同目睹了造字台的辉煌与如今的落魄。
3
站在荒台边,我仿佛看到了岑参当年在此的身影。他面对这野寺荒台,寒天古木,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我此刻,心中更多的是对造字台现状的痛心与无奈。我多么希望,能有一阵春风吹过,吹散那笼罩在造字台上的阴霾,让它重新焕发出文化的光芒。就像岑参用诗歌赋予造字台永恒的文学生命一样,我们也应行动起来,赋予造字台新的文化活力。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2023年会在西安市百货大楼举行时,会长傅功振先生,在会上介绍了我多年前对保护仓颉造字台的呼吁,我和王渊平、徐大明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今年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心怀暖阳,巳岁呈祥,长安唐诗之旅举行“诗酒趁年华”茶话会。会长傅功振先生和我一起与作家和谷、王渊平、于聚义、原华夏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林冰、陕西省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阎建滨、语言文字学者罗志英、青年文化学者阿勇、作曲家王林,诗人刘信良,共同讨论了唐诗之旅以及仓颉造字台的保护利用问题。大家都意识到,苍颉造字,是华夏文明的曙光。造字台,本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地,是后人瞻仰、学习、传承文明的殿堂。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我们不能让它在荒废与占用中继续沉沦,不能让祖先的伟大创造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恢复苍颉造字台崇高的文化属性,已刻不容缓。我们需要行动起来,让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重新回到文化的怀抱。让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能够走进造字台,感受仓颉造字的伟大,领略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让那寒天古木不再悲伤,让空阶上的鸟迹再次成为文明传承的象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让苍颉造字台成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一张闪耀的名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不辜负岑参诗歌中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描绘与历史寄托。
作者简介∶王浩若,字新民,号长安游子。文化学者,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长安唐诗之旅课题组副组长,系列唐诗文化艺术馆纪念馆发起人,“为爱止戈”联合发起人,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曾在东海舰队服过役,在电子研究所任过工程师,在京北漂,在欧洲做过倒爷,现从事唐诗文化公益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