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征文之16
以教育之翼,托举乡村振兴之梦
文/顾玉平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乡村振兴承载着无数人的殷切期盼,如同一幅亟待描绘的壮丽画卷。而教育,恰似那支饱蘸希望的画笔,为乡村的未来勾勒出无限可能。它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犹如三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撑起乡村振兴的广阔天空。
家庭教育,作为乡村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塑造其灵魂的摇篮。在乡村的质朴环境中,家庭传承着勤劳、坚韧与善良的美德,这些品质如同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乡村家庭结构悄然变化,部分家长因生计外出务工,家庭教育出现缺位。这不仅使孩子在成长中缺失情感陪伴,更在教育理念的传递上出现断层。因此,加强乡村家庭教育,需强化家长教育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长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为家长提供科学教育方法指导,让他们即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现代通信手段,积极参与孩子教育,使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温暖港湾与成长的坚实后盾。
学校教育,是乡村孩子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阵地。尽管近年来乡村学校硬件设施逐步改善,但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依旧突出。优秀教师资源向城市集中,导致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缓慢。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需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应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市学校可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让乡村教师接触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此外,注重乡村学校课程设置的特色化与多元化,结合乡村实际,融入乡土文化、农业知识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
社会教育,为乡村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社会教育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乡村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尚显不足。应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将其融入社会教育活动,让乡村孩子在传承本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教育、科普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此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如企业开展公益教育项目、志愿者组织支教活动等,为乡村孩子带来更多学习机会与资源。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与希望。家庭教育的滋养、学校教育的培育、社会教育的拓展,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乡村孩子铺就成长之路。只有让教育的阳光普照乡村大地,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的乡村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