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征文之15
秦岭深处的教育之光:洛南乡村教育与振兴的思考
文/马 军
秦岭东段南麓,洛河蜿蜒而过,滋养着洛南这片古老的土地。这里曾是秦驰道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洛南与许多中西部县城一样,面临着乡村教育困境和乡村振兴的挑战。
行走在洛南的乡间,我深切感受到乡村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里的孩子,眼神中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一丝对未来的迷茫。乡村学校,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却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
一、困境与希望:乡村教育的双重镜像
在洛南,我走访了几所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令人欣慰,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操场,无不彰显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然而,软件方面的短板依然明显。优秀教师流失、课程设置单一、教育理念滞后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但我也看到了希望。在麻坪镇,我遇到了好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年的老教师。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热爱,点燃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在巡检镇,我看到了一群年轻的特岗教师,他们用青春和激情,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些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是洛南乡村教育的脊梁。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二、教育与振兴: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没有教育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洛南的实践表明,乡村教育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景村镇,我参观了一所将农业科技融入课程体系的乡村学校。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在田间地头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石门镇,我了解到当地政府计划与企业合作,打造“教育+旅游”的特色小镇。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资源,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吸引城市学生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种创新模式,为乡村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三、未来与展望:构建乡村教育新生态
洛南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发展的乡村教育新生态。
1、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
2、创新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探索适合乡村实际的教育模式,开发乡土课程,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将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洛南的乡村教育,如同秦岭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着乡村孩子的未来,也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洛南的乡村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