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缸记
文/程双红
我蜷在灶屋的土墙根,陶缸蹲在堂屋的西南角,釉色剥落成蛇蜕般的纹路。童年霜降那天,母亲把陶缸从河滩背回来时,缸口还沾着干涸的泥浆。豫东平原的风卷着黄河故道的沙,在缸身刻下细密的伤痕,像极了母亲手背上龟裂的纹路。
母亲说这陶缸认主,民国三十一年闹蝗灾,爷爷抱着它躲进地窖,缸底的陈米养活了全家七口。到我记事时,缸沿磕出个月牙形的缺口,像一张永远填不饱的嘴。
五岁那年的春荒最是难熬,村里的榆钱刚冒头就被人捋得精光,村东头老张家媳妇半夜吊死在歪脖柳上,裤腰里还别着半块观音土。母亲天不亮就往河滩跑去,苇叶划破的裤脚扫着露水,铁锹把子上还凝着一层白霜。她在芦苇荡边垦出八分耕地,河边的淤泥能攥出黑油,插根的筷子都能发芽。
三伏天的日头最毒,母亲弯着背在河滩上开荒,她把裤管卷到膝盖,泥浆顺着小腿肚子往下淌,像是给黄土地刻下的年轮。母亲拿铁锹把芦苇荡里的淤泥翻上来,指甲都缝渗着血丝,她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春分头场雨落下来,麦种在陶钵里发了芽。母亲把它们种进田地,像在经卷上抄写的祷文。我蹲在田埂数蜻蜓,她忽然捉住我的手往泥里按:“摸到热乎气没有?这是地母娘娘的奶水。”谷雨过后,秧苗窜得比小娃娃还快,叶尖挂着露,在春风里晃成翡翠帘子。
芒种前后,母亲教我给麦苗“开荤”。她从陶缸里舀出珍藏的腊肉,刀刃刮下的油星子混进麦田水。蛙声如沸的夜里,稻叶吮着荤腥疯长,叶尖挑破月光滴下银汁。“小麦稻跟人一样,吃荤才长力气。”母亲抹把汗,手心的老茧蹭得麦叶沙沙响,她弯腰时的剪影与麦穗重叠,分不清哪片是白发哪束是麦芒。
三伏天的晒麦场烫得跳脚,母亲把新收的冬小麦铺成金色漩涡,木锨起落间扬起带壳的流星雨。我躲在陶缸的阴凉处啃着生黄瓜,看汗珠子顺着她凹陷的锁骨滚进衣领,在粗布上渍出深浅不一的云图。来换麦种的邻居蹲在缸沿说:“这麦瓷实,嚼着有甜头。”
后来耕地机开进河滩那夜,母亲抱着陶缸坐了一宿。机器开垦完最后一块荒田时,她突然说:“早些年饿怕了的人,现在倒嫌麦里有土腥气。”后来,半缸陈麦生了虫,在阳光里浮沉,像一群找不到庙宇的游魂。
缸沿轻叩三下,母亲便舀出半瓢:“可不敢用铁器碰,惊了麦魂要长虫。”正月十五祭碾神,供桌上摆着三牲米酒,母亲突然指着香灰说:“看,碾神爷画了一道符。”
当我蹲在灶房的泥墙根晒太阳时,那个陶缸釉色早已斑驳成老树皮的模样。青苔从缸底往上爬,像要替那些远走的年月缝补裂痕。缸肚上歪歪扭扭刻“1959——1962”八个数字,是母亲用镰刀尖划的,她说那三年饥荒饿死了好多人,公社粮仓的老鼠都瘦得打晃。
包产到户那年春天,母亲攥着土地证在河滩转了三昼夜,她鞋底磨穿的千层布鞋浸着冰碴,硬是把公社时期撂荒的盐碱地踩出垄沟。“碱窝子也能长出好庄稼。”母亲撬开冻土,把麻袋里的草木灰和着鸡粪填进土缝,月光照着她弯腰的脊梁,在盐霜地上投下弯曲的问号。
河滩的石头记得母亲,那年秋末初冬,她背着半岁大的大姐,腰里别着豁口锄头去垦荒,河泥冻得梆硬,一锄下去火星子直冒。母亲把大姐放在地上,抡圆了胳膊刨地,指甲缝渗出的血珠把稻种染成了褐色。
麦子抽穗的那夜,母亲拎着马灯蹲在田埂上,月光给麦叶镀了层银,她说听见麦秆在咯吱咯吱拔节,像婴儿吮奶的声响。我伸手摸麦花,绒毛蹭得掌心发痒。“雄花高,雌花低,凑成对儿才能怀胎。”母亲掐下两朵教我辨认,稻浆沾在她皴裂的虎口,凝成琥珀色的血痂。
腊月里石碾转得冒烟,父亲推碾杠,我趴在碾盘上添麦,金壳子簌簌往下掉。母亲筛麦的手势像在抚琴,小麦粒做到颗立归仓。蒸汽漫起来时,母亲往灶膛添把豆秸,火光映得陶缸泛起暖色。“麦魂轻,得用祖传的缸来镇。”她舀起一瓢新麦让我闻,麦香混着河泥的腥气,是土地发酵了三季的陈酿。
腊月二十三祭灶,母亲上供的手势像在给岁月磕头,咚咚声震落梁上的灰尘,白面蒸成圆馒头,蒸汽熏得陶缸沁出水珠。她往灶王爷画像前供三个白面馒头,“老灶爷,你多替俺庄稼人说好话。”香灰落在供品上,像撒了一层薄雪。
最后一次麦收,母亲把麦穗捆成婴儿襁褓的样式,脱粒机轰隆作响,她却执意用连枷手工摔打,说机器震得麦魂不安生。扬场的风带走她最后一缕黑发,空中的秕谷像群迷路的萤火虫。
如今我在阳台上置了一口陶缸,往里头种多肉植物。某夜浇花时,月光突然把陶缸照得透亮,我瞧见缸壁上浮出母亲的剪影,她正把当年的麦种撒向钢筋混凝土的裂缝,而根须穿透十八层楼板,在水泥地里倔强地开出了麦花。
那口陶缸立在我的书房,插着几卷《齐民要术》的影印本,偶尔有麦虫从书页间钻出来,在射灯下慌慌张张打转。上个月我煮粥时电饭煲突然跳闸,面汤在玻璃锅里泛着冷光。我想起母亲常说:“急火烧不出麦油,就像人经不住催。”
昨夜暴雨,书房漏进一股土腥气。陶缸底的裂缝里,竟钻出一株青黄的麦苗,两片细叶上还粘着当年的碾糠。
当春风掠过母亲坟前的麦田时,我仿佛看见母亲的骨节正在抽穗,而陶缸的裂缝里,一株野麦正倔强地刺破硬土。
作者简介:
程双红,又名程子君,河南淮阳县人,青年写作者,历史学研究者。有作品发表于《青少年文学》、《攀枝花文学》等刊物。短篇小说《枫桥夜泊》荣获《大益文学》茶征文一等奖,短篇小说《大雾》荣获第十届滇云网络文学奖二等奖。现居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