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捉知了
作者 河南周口 王姝娟
又是一年夏季,空中飘扬着阵阵的蝉鸣声,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盛会。禁不住想起童年趣事:捉知了。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候村里的树很多,房前屋后,沟边院落,几乎每个角落都种上树。白杨,梧桐,柳树,槐树.....,知了最喜欢栖息在杨树和柳树上。
村里密集的树,树干苍劲,枝叶茂盛,在空中交织,形成了巨大的绿荫。村民把喂饱的牛,马,骡等牲口拴在树荫下乘凉。马的尾巴丝很长,便成了我们捉知了的首选工具。我们先是悄悄的接近马尾,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头粘有椿树胶的芦苇杆伸向马尾丝,把马尾丝粘住,轻轻拉到身边。挑选一根最长的马尾丝,用力扯下来,迅速转身就跑。有的烈性马,可是会撂蹶子的。
把马尾丝制成一个能自由收缩的圆环,绑在芦苇杆上,捉知了的工具便完成了。我和三五成群的童伴叽叽喳喳的走向树林。仰着头,瞪大眼睛,顺着蝉鸣寻找各自的猎物。知了也是个小精灵,它们往往隐藏在高的树枝上,它们浑身黝黑的身体和树干的颜色几乎融为一体,很难发现。我仰着头,目光像雷达一样寻觅着每一根树枝。“发现了”!一只浑身黝黑发亮的知了闯入我的眼帘。它正爬在树枝上,翅膀微微的颤动着,欢快的唱着歌儿。“看你往哪跑”,我志在必得。小心翼翼的伸出苇杆,缩起脖子缓缓的让马尾丝接近知了的头部。知了似乎也发现了马尾丝,停止了歌唱。小脑袋也一动一动的,又伸出爪子去抓马尾丝。此时我是大气不敢出,稍有大的动作,知了便会拍着翅膀“嗖”的飞走了。我看着马尾丝套进了知了的头部,便拉起苇杆。“套住了”,知了惊恐的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也发出了尖锐的鸣叫声,但是无论怎么飞也扯不断那根马尾丝,却越飞越套的更紧。"我抓了一只,我抓了一只"我兴奋的大喊。小伙伴们都围过来,羡慕的看着我。
有时候我们也会捉到不会叫的知了,伙伴都称之"哑巴"。小时候单纯的认为不会叫的知了是公的,会叫的知了是母的。长大后,从科普知识才知道,会叫的知了才是公的,不会叫的知了是母的。嘿嘿嘿!
我常常会捉知了入了迷,经常会忘记回家吃饭。每到午时,妈妈就走街串巷的扯着喉咙喊着我小名。"娟娟,回家吃饭了。又跑哪去了,赶快回家!" 。末了有会唠叨: “天天疯玩,哪像个女孩子,”听到妈妈的喊声,我便依依不舍的,极不情愿回家了。成串的知了,在柴灶里烘烤,便成了美食。
如今,童年已走的很远。但是那刻在骨子里的趣事,谁,又能抹的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