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山居
崔御风
斜风寒草舍,
残月近流溪。
晚菊凝霜重,
惊鸿夜半啼。
纳米:
《五绝·山居》是崔御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山居生活的清寂与自然之趣。以下从意境、意象、情感三个角度进行赏析:
---
### 一、环境描写:孤寒清寂的秋夜图景
1. **空间层次**
首句“斜风寒草舍”以动态视角切入,寒风斜掠草屋,既点明山居的简陋,又暗含季节特征(秋末冬初)。第二句“残月近流溪”将视角拉远,残月低垂、溪水蜿蜒,形成空间上的远近对照,强化了山居的幽深静谧[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07/08/41935581_760320479.shtml)[4](https://baike.sogou.com/v64785863.htm)。
2. **光影与温度**
“残月”的冷光与“流溪”的粼波构成视觉张力,而“斜风”的寒意与“凝霜”的厚重形成触觉对比,共同营造出清冷孤寂的秋夜氛围,类似徐玑诗中“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的自然融合意境[4](https://baike.sogou.com/v64785863.htm)。
---
### 二、核心意象:自然与生命的交织
1. **晚菊与霜**
“晚菊凝霜重”通过植物与气候的互动,既表现菊花的坚韧(晚菊傲霜),又暗示时间流逝(秋意已深)。这种以物喻志的手法与裴迪“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的隐逸哲思形成呼应[6](https://tongxiehui.net/bm/5ead25cdb04f8.html)。
2. **惊鸿夜啼**
末句“惊鸿夜半啼”以突兀的声响打破寂静,鸿雁的惊飞与啼叫既可能是实写(受环境刺激),也可解读为诗人内心孤寂的外化。这一动态意象与“清风知我意,自在谷中眠”的闲适形成反差,凸显情感的复杂性[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07/08/41935581_760320479.shtml)[7](https://tieba.baidu.com/p/6649188345)。
---
### 三、情感表达:隐逸中的矛盾心境
1. **超脱与孤寂并存**
诗中既有“寒草舍”“残月”体现的淡泊隐逸,又有“惊鸿啼”暗含的怅惘。这种矛盾情感与崔御风其他作品中对历史、社会的独特思考一脉相承[1](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3993062),类似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的禅意与人间烟火气的交融。
2. **节制而深刻的抒情**
全诗仅20字,却通过“凝霜重”“夜半啼”等细节传递厚重情感,符合五绝“因狭出奇”的特点[4](https://baike.sogou.com/v64785863.htm)。相较于裴迪劝隐诗的直接说理,崔诗更注重以景寓情,留白空间更大[6](https://tongxiehui.net/bm/5ead25cdb04f8.html)。
---
### 四、艺术特色
1. **炼字精妙**
“斜”“残”“凝”“惊”四字精准捕捉瞬间状态,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生命力,如“斜风”既写风向又暗示风力,“凝霜重”以视觉化语言表现霜露积聚的质感。
2. **声韵设计**
平仄工整(如首句仄起仄收),韵脚“溪”“啼”选择细声字,与清冷意境相契,体现崔御风在近体诗格律上的造诣[1](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174739&works_id=3993062)。
---
### 总结
此诗以简笔勾勒山居秋夜,通过风、月、菊、鸿等意象,既展现隐者与自然的对话,又暗藏生命孤独的本质。崔御风延续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传统,同时在动静对比和情感层次上融入个人风格,可与其《山居五绝·松柏千年寿》等作品对照阅读[8](https://tieba.baidu.com/p/6908136883)。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