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男,生于70年代中期,文字爱好者,桑植县作协副主席,县直部门工作。多年来,对各种公文以及新闻、小说、诗歌、散文均有涉猎,在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偶有作品发表。
在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不远处,有两座坟茔紧紧相依相偎着,这就是著名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背后原型人物贺锦斋和戴桂香的坟墓。
《马桑树儿打登台》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曾经被宋祖英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在其诞生地桑植,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唱。这首歌深情婉转的旋律,坚贞不屈的情感,就像武陵山脉万千沟壑溢出的山泉水一样,清澈,自然,温暖,细细品味还有些古朴苍凉意味。在她跌宕起伏的音符行进中,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每次听到这首歌时,我都被这优美的旋律、浓郁的情感深深打动着。同时,脑海里不知道会浮现出多少帧图片,多少个画面,多少种情景。
为了挖掘红色故事里面的廉政文化元素,我曾经拜读过关于贺锦斋和戴桂香的史料记载,走访过贺氏家族的晚辈亲朋。那些文字,那些讲述,那些情节,无不令人动容,无不令人感佩。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忠贞不渝的人生坚守,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无坚不摧的理想信念,早已深深镌刻在红色大地。
18岁那年,血气方刚、胸怀壮志的贺锦斋与小一岁的戴桂香喜结连理。他们从小由父母指腹为婚,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锦斋爱桂香心灵手巧,聪慧善良,歌唱得像玉泉河流水那样清澈透亮。桂香爱锦斋身姿威武挺拔,有识文断字的能耐,装了文墨的灵魂,能文能武,上马将军,下马诗人。喜欢他“黑夜茫茫风雨狂,跟着常兄赴疆场。流血身死何所惧,刀剑丛中斩豺狼。”诗歌里的热血与豪情。
1928年9月8日,在石门泥沙镇的战斗中,为掩护贺龙率部突围,作为一师之长的贺锦斋挺身而出,亲自率领警卫营和手枪连殿后,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直至英勇捐躯,时年27岁。
“云遮雾绕路漫漫,一别庭帷欲见难。吾将吾身交吾党,难能菽水再承欢。”贺锦斋用血肉之躯践行了铮铮誓言,但留给妻子戴桂香的是绵绵不尽的漫长等待与无边无垠的彻骨思念。
那一年,戴桂香不到30岁。此后的67个年月里,她没有改嫁,而是为夫尽孝,侍奉双亲,直至终老。唯一的念想就是,她经常坐在贺锦斋坟前,轻轻唱着那首丈夫教给她的《马桑树儿搭灯台》,默默回忆着一生与丈夫短暂的相聚时光……
1928年2月,南昌起义转战潮汕失利后,贺龙率部返回桑植。贺锦斋也回来了,这是结婚十年后两人的第一次团圆。
久别重逢,有喜有忧,谁知道下次团聚是什么时候?谁又能知道,下一次,家中的妻子等来的是不是噩耗……
为了留给美貌妻子一份念想,为了留给桑植女人一份念想,贺锦斋坐在马桑树灯盏下,心潮起伏,文思泉涌,对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进行改编,“郎去当兵姐在家……”一边改,一边逐字逐句教会戴桂香唱。
这首民歌原本唱的是丈夫在外做生意,家中妻子相思等待的故事。经贺锦斋一改,唱的不仅是贺锦斋和戴桂香,也是多少送夫出征桑植女人的心事。唱出的是桑植男人“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架在颈项上,脑壳掉了碗大个疤”的豪迈,唱出的是桑植女人“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的忠贞。
“我这一辈子是忘不了他了。”1975年,贺龙帅元女儿贺捷生回桑植看望亲人,戴桂香已经73岁。晚上,贺捷生和戴桂香一同睡。贺捷生问戴桂香:“桂香婶子,你还记得我堂叔的模样吗?”
戴桂香说:“怎么不记得呢?过多长时间都记得。他和你们贺家的男人一样,高大魁梧,走起路来像打夯似的。”
“我这一辈子是忘不了他了,我能活到今天,就因为心里有他。”
“她可怜啊。两人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就几个月。”“我来的时候,她已经85岁了。她年纪大了,以前的事,她也说不清楚了,但每天都去贺锦斋的坟前坐一坐,哼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洪家关光荣院院长贺晓英,也是贺氏大家族中的一员,她每次讲桂香奶奶的故事都泪流满面。
1995年,戴桂香在光荣院寂然去世。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张旧照片。照片中,她身子紧贴着贺锦斋的坟墓,就像感受着丈夫久违而温暖的怀抱,面容温柔慈祥,神情沉静安然。如果你知道背后蕴藏的故事,那你一定会被这种痛彻心扉的美丽而深深打动。
在桑植,马桑树随处可见,漫山遍野地生长。它亦称“千年红”“马鞍子”,属落叶灌木。多枝丛生,一簇一簇的,枝易脆,弯弯曲曲,长不高,可是,春风一吹,满山的马桑树就吐翠滴绿,显示出它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戴桂香一样的无数个桑植红嫂,她们虽普通平凡,但坚韧顽强,值得歌颂敬仰。
古有《梁祝》那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不知感动了古今往来多少凡夫俗子、文人墨客。富家小姐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束缚,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封建礼教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
今有刀郎谱写的流行歌曲《花妖》,也不知让多少时下粉丝男女泪流满面、辗转追随。书生和小姐轮回相爱,只可惜书生投胎到杭州,小姐投胎到泉亭。两人虽然投胎到了同一个地方,但却并不是同一个时空。这让他俩寻觅无依,相思成疾,永无再见的可能。哪怕带着前世的记忆不断轮回,但是一个往前追,一个往后追,这一追就是千年,再不复相见。
《马桑树儿搭灯台》背后的故事虽然不及这些神话故事那么玄幻,那么奇妙,但它更具有一种严肃的现实意义,唯物,真实。这是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桑植儿女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客观反映,有血与火的考验,有情与爱的牵绊,是无数桑植红嫂一生不变的坚贞等候和永恒守望。
67年24455个日日夜夜,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日复一日,年又一年。来来去去的是岁月,去去来来的是思念。戴桂香用马桑树叶托起一个个红色守望的日子,生时盼着那个人,死时守着那座坟。
一生只等一人归。像戴桂香一样的桑植红嫂,又何止她一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