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暖而行之腾龙村见闻文/于国栋
腾龙村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邓川县的一个行政村,它坐落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此行所居的民宿就在这个村。
腾龙村的建筑古色古香,飞龙斗拱,壮观气派,高门独院,民居多以2—3层别墅为主,壁画文化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墙面或为画或为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我想这或许与文笔湖毗邻有关吧。
腾龙村民风淳朴,待人热情,村里有村委会、老协委、学校和早市,没有敬老院而成立幸福院,幸福院设在老协委办公的大院里,受老协委管理和领导,院民们在那里可以开展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这一点有点像北方城镇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协委是由村民老人选举产生的,有届别限制,老协委的领导大多由身体健康,德高望重的本村老人担任,本村的大事小事都由村委会和老协委共同组织实施完成,老协委更倾向于有关老年人的具体事宜。
村委会和老协委办事透明,有事情都会在办公附近的公示黑板上粉笔字通知,他们的宣传除了墙壁文化外,就是张贴宣传标语,用毛笔把宣传内容写在红纸上直接粘贴上墙,不是条幅,也不是大字符,而是纸块内填内容,经济实用,没有北方悬挂的稠质横幅,更没有LED电子滚动播放。就连新年的春联,大都是手写的,很少有买现成品张贴的。
腾龙村村民大多是白族人,白族人见面都热情地互称老表,出去购物都背背篓,白族人的服饰主要体现在头饰和腰围布上,女人的复杂些,男人的相对简单些。白族女人很是勤劳,田间作业大多是她们的事情,即便是在腊月廿九,还能看到白族女人穿着水裤在齐腰深的水田里采摘“水性杨花”(一种水田蔬菜)。腾龙村水资源丰富,塘堰处处皆是,种藕和水性杨花是比较常见的,水稻和蚕豆接茬种,蚕豆是采摘青豆去市场卖,也有种植豌豆的,豌豆开花后掐尖儿直接当蔬菜卖,种植莴笋和薄荷的也不少,油菜也有种植,茴香生命力极强,路边就能看到,但本地人很少采食,言说味道太重。
白族人谁家有大事小情需找人帮忙时,不是电话通知,而是在帮忙人家的大门上用粉笔写清:到谁家去帮忙,什么时间去,帮多长时间,去几人。谁家有喜事要邀请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席,吃席在屋外院内,唧唧喳喳很是热闹。
大年初一上午目睹了白族人的迎佛礼,村民穿着民族服饰到接佛地点去迎佛,迎佛队伍分成龙队和马队,虔诚拜佛,仪式感很强,佛被接走所经之处,要燃高香,放鞭炮,点松针、艾草,烟雾蔼蔼,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初二——初五各家自行安排年事,初六送佛,送佛结束,所有村民集体会餐,年事基本告罄。顺便说一句,白族人年夜饭不吃水饺,而吃糖水煮汤圆,寓意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生活甜蜜。
离开腾龙村,还有几分不舍,愿新的一年里鱼跃龙腾,国家兴旺,人民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