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照彻古今碑——马学林组诗《赞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五孙思邈》艺术探析
撰稿/马 彦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医者从来不只是治病救人的职业身份,更是承载着天人合一哲学智慧的文化符号。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建起多维艺术空间,通过不同文体对唐代药王孙思邈进行全景式塑造。这组创作于2025年3月24日的诗词,既是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致敬,更展现出古典诗词形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
一、文体交响中的医圣肖像
十首诗词犹如十面棱镜,折射出孙思邈不同维度的精神特质。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以工整对仗勾勒其生平全貌,"肘后悬壶除瘴疠,炉前煮石炼精时"两句,通过"悬壶"与"煮石"的意象碰撞,将医者仁心与道家修为熔铸一体。五律《下平声/一先韵》则聚焦典型场景,"龙宫求秘卷"暗合《千金方》借鉴《龙宫方》的史实,"虎守杏林泉"化用"虎守杏林"传说,虚实相生间凸显医道神奇。
两组七绝分别选用四支韵与五歌韵,形成音韵的错落美感。前作"虎守杏林春月皎"以视觉意象构建圣洁意境,后作"仁心犹化渭川波"则借水喻德,展现医德润泽的绵长力量。五绝双璧中,"橘井春泉涌"的典故运用,既符合绝句凝练特质,又暗含"橘井泉香"的医道传承意象,在七阳与一先韵的转换间,完成对药王精神不同侧面的速写。
二、词牌新唱中的医道境界
在词体创作中,作者展现出对传统词牌的深度把控与创新诠释。《鹧鸪天》突破常规叙事模式,"炼得龙宫肘后篇"起句即奠定奇幻基调,下片"金匮暖,玉壶悬"的鼎足对,将医典、医器、医德作三位一体呈现。结句"且见千金方外天",以超验视角将医术升华至天道层面,完美契合鹧鸪天词牌收束时的升华特性。
《天仙子》韦庄体短小精悍,"辨字篆,识鸣蝉"六字对仗,浓缩孙思邈"察纹辨症"的诊断智慧与"蝉蜕入药"的方剂学识。《山花子》下片"探得龙宫方外典,辨明蝉翼脉时玄",以"探"与"辨"的动词链,构建起从典籍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完整医道体系。而《翻香令》中"踏冰谷,爬山岭"的连续动作描写,配合第十二部悠长韵脚,形成攀登求索的韵律感。
三、意象体系中的文化基因
这组诗词构建起独特的意象群落:自然意象如"终南鹤影""杏林春雨",器物意象如"青囊""金匮",传说意象如"虎守杏林""龙宫秘卷",共同编织成中医文化的象征网络。在《翻香令》"松崖寻鹿引仙舟"中,"鹿"作为道家仙兽与医者坐骑的双重象征,巧妙连接起孙思邈的医学实践与道教修行。
"千金方"作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文体中呈现多维诠释:七律谓之"新秘诀",强调其学术创新;五律视为"活命篇",突出其临床价值;《鹧鸪天》比作"方外天",提升至哲学层面。这种意象的复调式运用,恰似中医方剂中的"君臣佐使",主次分明又相互支撑。
四、声律密码中的时空对话
创作者严格遵循平水韵与词林正韵,在声律规范中寻求突破。七律颈联"青衿不羡王侯贵,素志长存黎庶慈",平仄交替间形成铿锵节奏,与内容表达的刚健医德形成声义共振。《天仙子》末句"巧妙青囊藏气连","气连"二字选用开口音韵母,模拟气息流转之状,达到声韵表意的艺术效果。
在词体创作中,《翻香令》"药物共同收"打破常规句读,将十二部韵脚的绵长特性与采药归来的满足感相结合;《山花子》"辨明蝉翼脉时玄"中,"脉时玄"三字平仄错落,模拟诊脉时的指感变化。这些声律细节处理,展现出创作者对古典诗词音乐性的深刻理解。
这组诗词犹如一剂精心炮制的文化汤药,以格律为君臣,意象为佐使,在传统形式的现代转化中焕发新生。当"仁心映月悬"照亮当代医疗伦理,"杏林春雨"滋润现代人心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典诗词的传承创新,更是中医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延续。马学林这组创作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书写,既需要学者式的考据功夫,更呼唤诗人般的生命体悟,方能在平仄起落间,让千年医道继续脉动于汉字的气血之中。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