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 婆
申卫华
刺绣,乃女人的专利,一般会刺绣的女人,习惯上都称为绣娘。可夫人退休那年,才来了学刺绣的兴趣,姑且称老太婆为绣婆倒也贴切。
绣婆的称谓,来源于她的婆婆也是咱妈,一位从小就会刺绣的大家闺秀。说起绣婆的婆婆咱妈,因出身于纺织之乡的南通,打小除了琴棋书画,就是在母亲的传授下,学会了刺绣。不过,真正见识到母亲的绣品,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
据母亲生前说过,她学刺绣只是女人嫁人时,必须会的一种技能,不然到婆婆家,会让男方家人瞧不起。所以她和父亲结婚后的床上用品,大都是亲手绣成。如枕头上的鸳鸯蝴蝶;门帘上的牡丹芍药;帐檐上的七仙女等。只是我们的童年时期,没有留神罢了。
后来的wH大革命,由于破四旧的原因,母亲为了绣品的安全,将她们藏匿起来,直到改革开放才重见天日。也是从那时候起,我们才知母亲不仅是单位的会计,还是一位绣技高超的绣婆。因为重新挂起的绣品,不仅让母亲回到开心快乐的日子,还让见识的邻居们啧啧称叹。
一日,邻居王家的婶子登门拜访。在猛夸母亲床上的绣品,是多么漂亮之后,提出了能否帮他家公子,赶上几件结婚绣品的请求,而二三十年不绣的她,竟答应下来。记得那时的母亲,是戴着老光眼镜,在微弱的灯光下,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才绣好一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帐檐。
到底快七十的人那,自打那一次帮邻居后,母亲由于眼睛的原因,下了封山的决心。不过,我结婚那年,母亲还是重拾绣技,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作品。过门后的媳妇,看着新房里的绣作,当然想拜婆婆为师。可咱妈却说:“刺绣可不是一刻半晌能学会的,你们忙好自己的事业,我就心满意足了。”
可自打老母亲于2008年去世后,每当翻出她曾经的绣品,竟成了老伴后悔的遗憾。于是学刺绣,成了她对婆婆的一种怀念。不过,刺绣没那么简单,虽然老伴绣起来,也像模像样的一本正经,可那绣出的东西,真不敢恭维。尤其是人不像人,花不像花的绣作,连她自己都感到惭愧。
一日,老伴到一同学家串门,竟被挂在客厅里的刺绣画作所吸引,一问则是当下流行的十字绣。看着那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屏,老伴突然萌发一学十字绣的愿望。于是,一连几天登门拜访,想得到同学的真传。其实,同学的介绍倒也简单,这十字绣的创作,只要会点针线活就行。
说起十字绣,就是一种事先设计好,像围棋棋盘一样的排列组合。在通常情况下,是按照格式要求,在横竖制定的数字上,选取颜色丝线下针。如此这般的刺绣,一要耐住性子。有道是慢工出细活,这细活得细心、细致、细密,如稍有粗心,一不留神便前功尽弃。如老太婆初绣时,常常因排列搞错,而返工多次。
二是熬得住时间。一般十字绣的成品,都是靠时间的堆积才绣就。最短的要数周乃至数月,最长时间也有两到三年的。老太婆同学曾绣有一副《清明上河图》的绣品,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十字绣,还有满绣和局部绣之分,满绣复杂而活细,局部则简单而易操(作)。
其实,老太婆的绣龄满打满算也就十年,而完工的绣品还不到十副。可就是这浸住其心血的绣作,让她退休后的闲暇充实而快乐。当然,在自己的十字绣中,也不乏精益求精的刺绣力作,其中有三幅堪称精品,她们分别为《年年有余》、《满堂花美》、《江南水乡》。
《年年有余(鱼)》的画面虽然简单,但其绣出的作品却寓意深刻。说到画面感,两条鲤鱼一红一黄,即生动有趣,又呼之欲出。红鲤鱼甩尾游动,黄鲤鱼下游吐泡;身边的水草似绿色的陪衬,水面的泡泡像呼吸的蛙叫。年年有余年有鱼,岁岁平安人平安,这也许就是百姓的生活,就是十字绣《年年有余》的魅力所在。
《满堂花美》则是为公子婚房而作。玫瑰花开时,蝴蝶点缀忙,这是老伴十多年前,颇为得意的绣作。那九朵玫瑰两只蝴蝶的画面,寓意着天长地久忠贞不渝。整幅绣作从开工到完成,用时不到三月,当绣作挂在新房客厅中,除了满屋生辉,就是父母满满的祝福。
修身静技勤无价,方寸之间天地宽。老伴在十字绣的爱好中,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当然其自学的绣技,也是突飞猛进。而在她所有的作品中,最最心仪的是一副《江南水乡》的绣作。尤其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在作品中是情景再现,栩栩如生。
那桥旁的柳树,那水中的倒影;还有民居的灯笼,河中的乌篷(船);伸向河中的石阶,映着倒影的古屋。让欣赏绣品的人,仿佛置身于烟雨中的世外桃源。此绣作作为咱家的镇屋之宝,竟得到了亲朋好友的高度赞扬,也曾有一位好友欣赏后,愿出两千元买之。
心仪之物,岂能转手。《江南水乡》即是老伴的心血之作,更是封山的绣品。如今,唯有《江南水乡》挂在了餐厅的墙上。望着江南的美景,在相依为伴的日子,寓意着下的时光——平淡而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