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三
战地黄花香
李 皓

1938年,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已经燃遍了整个中华大地。面对着日寇的疯狂侵略,眼见着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热血儿女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毅然踏上征程。
吴伯箫,这位怀揣着救国理想的有志之士,在抗大学习四个月结业后,与同伴们一起,按时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等待组织上的“再安排”。
听说毛主席号召他们“与工农兵相结合,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写出能够鼓舞人心的好作品”,并亲自为服务前方的文艺组织定名为“抗战文艺工作团”后,吴伯箫他们很是兴奋。当得知已有两批抗战文工团成员分赴前线各地时,吴伯箫他们当即主动报名成为了第三批成员。吴伯箫自告奋勇任组长,卞之琳、马加、林火、野蕻等为组员。
按照主席指示和上级要求,“抗战文工团”共有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建立战地文艺通讯网,二是搜集各地关于抗战的现实史料,三是有系统地编写前方通讯报告,四是收集民间文艺,五是进行实地摄影,六是培训文艺干部、推动与组织文艺宣传工作。且每一批成员都有自己的活动区域,每一名成员都有着自己的工作侧重。
吴伯箫他们这一批的活动区域是晋东南长治一带。
凛冽的寒风,阻挡不住吴伯箫他们心中的热血。1938年11月12日,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意志坚定地向着此行的目的地出发了。
一行人从延安乘上敞篷汽车,跟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同样是敞篷车辆的后面,一路颠簸,先到了西安,又辗转至河南灵宝。
在灵宝,下车后的他们,见到了朱总司令那高大而亲切的身影,“时代是伟大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好好写啊!”朱老总那坚定的眼神、质朴的话语,让每一位抗战文工团成员都备受鼓舞,个个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虽未手持刀枪,却要用笔杆为武器,为抗战注入精神的力量。
心中牢记着朱总司令的嘱托,吴伯箫他们当天又换乘火车前往渑池,继而北渡黄河,踏入山西垣曲县境内。
夜幕降临,他们借宿在老乡家,简陋的农舍,粗糙的床铺,却丝毫没有让他们感到困苦。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百姓正承受着战争的苦难,而他们的使命,就是为这些苦难中的人们发声,为抗战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程的第四天,吴伯箫他们进入沁水流域阳城县境内,住在村中那座古老的汤王庙里。数日后,阳城县社会各界为他们抗战文工团第三组举办了欢迎座谈会。会上,人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对这些来自延安的文艺战士们充满了期待。
吴伯箫和他的组员们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声音,感受着民众对抗战的坚定决心。他们支棱着耳朵,瞪大了眼睛,人人都像是一架情报机电线,不停地逡巡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按照各自分工,白天,他们分头出击寻找采访对象;夜晚,他们便就着昏黄的灯光各自整理自己的收获……
游击司令唐天际那传奇般的战斗经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英勇搏斗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广大民众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情,更是让每一位抗战文工团成员热血沸腾!
“晋东南二十四县的群众大会,是四万个人的人海,带了四万个响亮的喉咙,八万只坚韧的手臂……会场坐落在沁县城南关外的广场上,北靠被轰炸得破碎不堪的城阙,南边是蜿蜒东去的小漳河。小漳河结冰了,映带着沿河起伏的丘陵,将广场绕成了一个小小盆地。”
“报到了,正午日当头,按了三路行军纵队挨了村庄次序站成一个扇面,山曲编村,漳源镇,松子村,长街……团体代表不计,村与村是八十六个单位,总数是三万六千四百一十八人。”
“司令台上,朱德将军,专员,各军各界的团体代表;司令台下,一队过去了,喊着:努力奋斗!两队过去了,妇女们也微笑着红喷喷的脸向右看开正步走。”
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吴伯箫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串语句,都像是冲锋号,鼓舞着人们的抗日斗志;每一个字符,都像是子弹,射向无恶不作的日本强盗。
风餐露宿,一路辗转,吴伯箫他们最终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晋东南长治一带。一路上,虽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但吴伯箫他们却从这片焦土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如黄花般坚韧的人民。自始至终,他先后写下了《夜发灵宝站》《露宿处处》《送寒衣》《响堂铺》《神头岭》等十多篇战地通讯。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对那些为抗战默默奉献的人们最真挚的赞美。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战地通讯的宣传鼓动作用,报道写出后,吴伯箫或从前线直接寄给远在重庆的老舍转发《抗战文艺》,或寄往香港发在《大公报》上,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及时获知了抗战前线的有关信息。
在《潞安风物》中,他描绘了潞安那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在战火中不屈的百姓们。从街头巷尾的抗日标语,到百姓们为战士们送粮送衣的感人场景,无一不展现出人民对抗战的支持。这篇文章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了十余次,让无数人看到了晋东南地区人民的抗战热情。
《沁州行》同样如此,它详细记录了沁州人民在抗战中的点点滴滴,那顽强的精神,那对胜利的执着追求,通过他的文字,如春风般吹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
组员卞之琳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写下了总题为《晋东南麦色青青》的长篇报道,发表于 1939 年重庆《文艺战线》杂志。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晋东南大地在战火中的生机与希望,那青青的麦色,就像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人民,在艰难中顽强生长。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吴伯箫和他的同伴们,用手中锋利的笔作武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之歌,让战地黄花的香气,永远弥漫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不朽的文字,如同战地盛开的黄花,虽然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它们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斗志,让人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抗战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