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征文之1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文/倪双民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出务工者只能把孩子留在乡下农村,让爷爷奶奶代管,这就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会出现一些不易觉察的缺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就制约了乡村教育的振兴。为了促使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1、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由于孩子长期不和父母见面,缺乏交流对象,长此以往就会语言短缺,不愿意和人交流。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由于缺乏关爱,情绪欠稳定,比较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3、内心自卑,多疑敏感: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爱和关心,在物质上相对不够富足,内心容易自卑总害怕别人看不起,从而敏感多疑。

二、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弥补亲情的缺失
针对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的现实,我们教师应该积极与孩子的父母沟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关爱是不可或缺的,亲情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在告知孩子父母孩子在校的表现时,尽量多说孩子的优点,提醒他们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与情感需求,更多的留意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能够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委婉地告知孩子的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对生活的不满,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触及个人情感问题,以免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从而缓解孩子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心理压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且请女老师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以释解孩子青春期内心困惑。
2、矫正重养轻教的弊端
爷爷奶奶管护的孩子,彼此虽然相处时间较长,但是祖辈对孩子比较溺爱,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很少能关注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孩子平时又不愿意和爷爷奶奶进行亲密的交谈,二者之间有较深的代沟。
作为老师要利用家长会或家访时和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情感交流,告知管护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情,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会察言观色,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切不可随意向孩子的父母告状,或者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同时要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做事,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律意识,革除重养轻教的弊端。
3、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课堂上走神发呆,就要及时给予必要的提醒。课后单独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家里生活状况,尽量不能让孩子因为家庭琐事分心走神。
当孩子学习上有了进步时,我们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告知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使得久违的微笑回到了孩子脸上。这样孩子的信心逐渐增强,性格也会逐渐开朗起来。
三、教育的启示
“爱是打开心锁的钥匙”。在日常教学中对待有心理缺陷的孩子,只要我们的老师多加关注,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就能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孩子就会想你敞开心扉,彼此之间就会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开导,辅助表扬、鼓励等手段就能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丢弃困惑和烦恼,让孩子的脸上布满阳光和微笑。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有保障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继而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