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1模仿大观楼长联说起
陈怀志
有人请A1模仿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写一副描绘昆明盘龙寺古刹长联,A1默然应允,立即生成,联曰:
五百里滇池,映带盘龙古寺。翠峰环抱,梵音缭绕云端。看:晨钟暮鼓,唤醒红尘梦;古柏苍松,守护法王城。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朝圣。趁风和日丽,踏遍青山寻幽径;更心诚志坚,参透禅机悟真谛。莫辜负:四时美景,八方信众,千年古刹,万世佛光;
数千年往事,汇聚盘龙寺中。历史沧桑,见证岁月流转。想;南诏建寺,奠定佛教基;明清重修,再现辉煌貌。高僧大德,传承佛法智慧。尽晨课晚诵,弘扬佛法度众生;便古经新论,皆化为甘霖润心田。只赢得;一片净土,半山烟霞,两袖清风,满心慈悲。
模仿得如何?好不好?好!当然好!读罢此联,不得不承认,A1强大无比,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么,此联真的好得不得了,无懈可击,远远超过大观楼长联了吗?没有对比,就得不出结论,那就看看现悬挂的大观楼长联吧!
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大观楼长联,洋洋洒洒一百八十字,字字亮珠玑、句句吐莲花,上联写景抒情,下联咏史抒怀,是楹联届、乃至整个文艺界公认的“海内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是云南历史文化中的一帧金光闪闪的名片,是“滇人善联”的一个缩影;孙髯翁则被誉为“联圣”。大观楼长联造诣之深厚,内涵之深刻,意境之高远,古今无联可与比肩。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诗人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当年陈毅副总理读大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读史得知,清朝晚期云南总督阮元(字伯元,号芸台),看出大观楼长联在暗讽清朝,并觉得长联文采不够,作了十余处修改,结果,当时昆明文人并不买账,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道:“软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阮元本是一位当时的知名学者,知识渊博,著作颇丰,但因改大观楼长联,闹出笑话,让人唏嘘不已。A1模仿写的长联,是否又闹出些“笑话”呢?
A1模仿的长联,尽管有其长处,但较之孙髯翁长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一、A1联套用了大观楼长联的一些原句,失去创新的意义。原联有“五百里滇池”、 “数千年往事”、“莫辜负”、“只赢得”和“看”、“想”这样的字、句,A1一字不改地引用了,这不能不说是没有新意。
二、楹联最讲究平仄、对仗,大观楼长联平仄规范、对仗工稳,A1的平仄多处不符,对仗不工。如“络绎不绝朝圣”的“绝”、“见证岁月流转”的“月”、“承传佛法智慧”的“法”、“尽晨课晚颂”的“颂”等,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晨钟暮鼓”是名词,相对应的“南诏建寺”却是名词加动词,“鼓”和“寺”本应平仄相对,却写成仄对仄,变成“粘”;上联的“古柏苍松”是名词,下联又出现名词加动词“明清重修”,而且四连平,“松”和“修”都是平声,这不是“对”,反而是“粘”。又如“ 踏遍青山寻幽径”(仄仄平平平平仄);“皆化为甘霖润心田”(平仄平平平仄平平);“见证岁月流转”(仄仄仄仄平仄”);“满心慈悲”(仄平平平)等,对联中哪能出现这样的句子。还有,上联九十三字,下联九十四字,是下联多了一个“皆”字,还是上联“参透”前少一个什么字,不得而知。错误还多,不一一列举。
三、对联不允许“合掌”,合掌是对联的大忌之一,若上下联的意思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会显得冗余,缺乏新意和深度,也可看出作者知识贫乏。A1 上联“映带盘龙古寺”,下联对应处“汇聚盘龙寺中”,这两个句子不但有一个平仄不符,“盘龙”合掌,而且不是一般的合掌,而是词完全相同的合掌。
四、不规则重字。是对联必须避免的核心禁忌,因此,要避免上下联同位重字,也要避免异位重字,也就是说,上联出现的字,下联不能出现。现在悬挂的大观楼长联,有一处重字,即下联的“注到心头”与“费尽移山心力”,出现两个“心”,上联对应处“奔来眼底”和“何妨选胜登临”中“登”字处应为“眼”字,可看出,“移山心力”的“心”就是不规则重字。查孙髯翁原稿,这里是“费尽移山气力”,就没有重字了。A1的长联是否有不规则重字呢?回答是有,而且触目皆是。请看,上联有“盘龙”,下联的对应处也是“盘龙”。这是同位重字,异位重字则更多,诸如,上联“古寺”,下联“寺中”、“建寺”;上联“晨钟”,下联“晨课”;上联“法王城”,下联“佛法”、“佛教”、“佛法”;上联“千年”,下联“千年”;上联“心诚”,下联“满心”、“心田”;上联“风和”,下联“清风”;上联“古寺”,下联“建寺”等。这么多不规则重字出现,怎能与没有一个重字的大观楼长联相提并论呢!
五、更重要的是,A1的长联只是词藻的堆砌,数据的分析解释,没有创新,没有灵魂温度。大观楼长联,那可是是非分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赞美好事物、鞭笞腐朽,毫不含糊,将作者的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A1说:“莫辜负:四时美景,八方信众,千年古刹,万世佛光。”这里的“美景”、“信众”、“古刹”、“佛光”,几乎毫无牵连,而大观楼长联“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原稿是莎,即莎草),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一气呵成,“香稻”、“晴莎”、“芙蓉”、“杨柳”都是植物。A1岂能达到此种意境。A1说: “只赢得;一片净土,半山烟霞,两袖清风,满心慈悲”,赢得“净土”、“烟霞”、“清风”、“慈悲”,不是该满足了吗?为什么还来个“只”呢?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大观楼长联:“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将“叹滚滚英雄谁在”的感慨作了诠释,可谓情真意切。A1不也是望尘莫及吗?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解剖,可以看出,人脑毕竟是人脑,有思想、有灵魂,作为人造的“机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说“A1颠覆了道”、“A1消灭的首先是文学”、“A1 在艺术上超越人类”、“A1来了意味着作家诗人的失业”、“A1的产生是人类在亲手按下自我毁灭按钮”、“ A1产生将造成全民文盲化 ”等论调,都是无稽之谈。
不可否认,A1的出现,对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决策过程、改善用户体验、促进科研创新,智能风险等的威力十分强大。但没有灵魂、只会模仿、拼凑、不会创新、经不起推敲、看不到灵魂的它,决不可能代替有头脑、能创新的人类。要写小说、散文、诗歌还得靠人本身。再举一例说明。
A1模仿李白写了一首《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星海霜。举眸眺深宙,垂首念无疆。”此诗好不好?初读就令人半信半疑,总觉得与李白诗相比,缺了点什么。A1将“床”改为“窗”,就觉得单调直白,不像李白的“床”,给人许多联想,是“井栏”、“井台”?还是“窗户”、“卧具”?抑或“坐具”?而“星海霜”、“深宙”,初读觉得浩瀚无比,但细思,又觉莫名其妙。翻翻词典的解释,就知道这是拼凑的词语,百度ai对“深宙”的解释是“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或成语,可能是‘深’和‘宙’的组合词。”更不可思议的是“垂首念无疆”,看去是“思念无穷无尽”,但细想却不合实际、不合情理。游子只会牵挂故乡,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大恩大德,怎么会去想那无边的宇宙呢?可以说,A1眼界宽广,直达宇宙,但人情味没有了,人间烟火消失了。难怪有人说:“李白的伟大,在于用20字让贩夫走卒都懂乡愁,而A1的20字,只让程序员懂算法。”
据说DeepSeek还写了一首《数字诗魂吟》,洋洋洒洒28句,前四句写道:“一夜写诗三百首,李白吓的胡子抖。杜甫惊闻笔落地,东坡愕然酒杯丢。”依我看,这只是狐假虎威、大言相骇。如果A1的诗能吓倒李杜苏,那他们就不是诗仙、诗圣、词圣了。
读了A1写的一些诗词、对联,我一个普通作者,同样没被它吓倒,而坚信人的称谓是“你我他”,而A1只能称“它”。人类是高等动物、万物之灵,只有人类能战胜其它物类,其它物类根本摧毁不了人类的思考能力、想像力,更颠覆不了道,抹杀不了人的灵魂。人能制造强大的A1,就足以说明人比A1强大。当然,A1的产生确实值得人们思考,是完全依赖它,还是要自主自强?窃以为,正因A1厉害、强大,我们更要挺直腰杆,展示人的尊严。如果用A1写的东西充自己的门面,去投稿、去参赛,那就将一副对联先挂上,这副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批:“忘八无耻。”
我知道,A1强大,我写不过它。但我来到人间,只求衣食住行基本满足之余,做一二件自己喜欢的事。我喜欢吟诗、作文、写小说,就下定决心走下去。我更明白,A1虽强大,但它本身没有思想、灵魂,不能帮我表达个人情怀、个人志向。何况,人本身就是一台“机器”,若不经常动脑筋,必然要“生锈”,最后“报废”。“哀莫大于心死”,若脑子“生锈”导致脑残,那才是最大的悲哀。我们为什么要写诗作文?不就是为了增长心智、有益于身心健康、在社会留点纪念品吗?让A1“越俎代庖”,怎能感悟到“庖丁”的快乐,怎能品尝到“馐馔”的美妙!
有志者怎样面对A1,一言以蔽之:敬而远之。诗曰:
A1不是人,非圣也非神。不信它为本,更疑谁脱尘。
真情难变假,假意岂能真。自筑阳光道,如梅挺直身。
通讯:云南省开远市临江巷6号1单元201号
邮编:661699 手机/ 微信:13608732812
艺术简历陈怀志 1945年2月生于云南石屏。迄今在全国300余种报纸、杂志、书籍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明代王廷表传奇》、古籍评赏《杨升庵王钝庵双百梅花诗鉴赏》、小说选集《清河缘》、130首诗词入编《诗书画三人行》,待出版散文集《文心琢玉》、诗词集《倾听天籁》。《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