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望周庄是故乡
文/孙明辉
一
2005年4月14日傍晚,天色渐暗,周庄出现惊鸿的一幕。纵横交错河面上,飘起一盏又一盏荷花灯,灯影随波飘荡。桥栏上、沿河的石栏上,也点起一根根白焟,烛光摇曳。宁静的水面,星星点点,整个周庄都沉浸在这一片梦幻般的烛光之中。
早在四天前,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停止了呼吸。这天也是陈逸飞五十九岁生日。周庄的百姓以一种特别而古老的祭祀方式,表达对一个艺术家的思念之情。
有人说,人在世上会走过许多地方,某处不经意的逗留,或许就会给你的人生抹上一道永恒的亮色。
1984年夏,一个午后,阳光酷烈,河面上划出扇形的波纹,船渐渐靠岸。画家陈逸飞与杨明义,提着旅行袋上了岸。走过一段石阶,眼前是一片粉墙黛瓦的房舍,青藤垂绕的小桥,静静流淌的河水,陈逸飞扶扶眼镜,惊叹道:真是世外桃源呀!
当时的周庄,四面环水,茫茫的河水似乎将这座小镇与尘世隔开。史书上用“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来描述这座始建于北宋的水乡小镇。
午后的周庄,十分宁静。阳光无声地映照着灰白的墙。陈逸飞在青石板的街道上走着,在桥上远眺着,在河边端详着,不时地举起手中的相机。他脚步轻快,脸上满是欣喜,一个劲地赞叹。许多年以后,他还一脸景仰地对朋友说,周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
盛夏的水乡小镇有些闷热。阳光猛烈,河水泛着刺眼的波光,树上的知了不休地嘶叫着。陈逸飞脸颊流着汗,衬衫也湿透了。他不时地摘下眼镜,擦擦,不知何时,身后聚着几位荷锄的村民,看他写生,竖起大拇指。陈逸飞回首笑笑,继续写生。两座相挨的石桥吸引了陈逸飞的目光。在两条相交的河流上,联袂筑起了两座风格迥异的桥。一座石拱桥,一座石板桥,一圆一方,错落有致,与周边的房舍、树木构成了一幅生动完美的画面。陈逸飞有些兴奋,他似乎读懂了一千多年前造桥者的心声。他不停地按着相机快门,在写生本上勾画。
天色渐暗,陈逸飞和杨明义住进一家小客栈。木门、木窗、木楼板,看上去有些简陋,却十分的整洁。晚饭过后,二人觉得腿脚有些酸,正想打些热水,泡泡脚。忽听得巷子口的广播在喊,今晚在晒谷场放电影。陈逸飞踱到客栈门口,夜色中,人们三五成群,扛着板凳急急向晒谷场走去。孩子高兴地撒腿奔跑。孩童时在故乡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浮现在眼前,陈逸飞有些激动。对杨明义说,走,看电影去!二人手持小板凳,随着人流来到晒谷场。放映机“嗞嗞”地响起,嘈杂声静了下来。
那一晚放映的电影片名,陈逸飞没记住,倒是在周庄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多少年回忆起来,心里仍是按捺不住欣喜。明月升起,河面上闪烁着的波光,碎银一般。微风和畅,被老少围拥,坐在小板凳上的陈逸飞,仿佛回到了故乡,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周庄人。
这一年,陈逸飞38岁。也许他不曾料到,这次与周庄的邂逅,将给这座水乡古镇带来巨变。
二
陈逸飞出生在浙江镇海,束发之年赴上海攻读美术。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创作场面宏大、气势恢弘的重大题材的油画作品,而名声大振,在美术界颇为影响,被誉为“浪漫的写实主义”画家。至今人们还会记起他的《攻占总统府》《黄河颂》《开路先锋》等经典作品。
离开周庄数月后,远赴美国的陈逸飞,决定以周庄为素材创作作品。在周庄的点点滴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一股浓烈的情感在心中澎湃,凝聚在画笔的油彩上。这幅油画是一幅水乡小景,一反他以往表现大场面、表现人物见长的风格。散淡的阳光,秀巧的古桥、温婉的河流、恬静的房舍,斑驳的灰墙与横斜的树枝,带给人们一种回味无穷的遐想,感受到一种久远的温馨记忆。这幅以周庄双桥这素材的作品取名《故乡的回忆》。在他的心中,周庄就是他的故乡。美国《纽约时报》称,“(他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这幅作品的命运颇有些传奇,曾被中外媒体无数次的重复。先是在美国哈默画廊展出,一片哗然。1985年秋,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来中国访问,期间会晤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他送邓小平的礼物就是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新闻一出,周庄双桥声名远扬。周庄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1989年5月,周庄大桥通车,旅游大巴鱼贯而入,游客潮水一般地涌进周庄,小镇宁静的生活态势瞬间打破。小木船成了游船,街上挂满了店旗酒幌,“万三蹄”成了 “香饽饽“。因为《故乡的记忆》,周庄的双桥,每天要承载数以万计的游客。
1992年,陈逸飞回到上海,时不时会接到周庄人的邀请。一个夏日,陈逸飞怡然自得地行走在周庄的街巷,街上摆了许多小吃摊,吆喝声此起彼伏。一个女人在卖西瓜饼,陈逸飞买了一块。女人温和问,好吃吗?陈逸飞点点头,说,好吃!女人说,好吃就带几块回去。陈逸飞摆摆手,说,下回再来吃。夕阳余辉洒在树梢,巷子阴了下来。人们在门口支起小桌,端上几盘菜,开一瓶啤酒,悠哉畅饮。在一张小桌前,陈逸飞如是走到邻居家,不请而坐。光着膀子的男主人,也如是见到老朋友一般,指着盘中的虾,说,这虾很新鲜,你尝尝。陈逸飞毫不客气拿起筷子,夹起一只虾,剥壳,塞进嘴里。对于陈逸飞来说,这就是家的感觉。
三
游客摩肩接踵,周庄如是一艘超载的小舟。
陈逸飞站在桥上,眉头锁紧。面对汹涌的人潮,周庄还能保持固有质朴和温婉吗?陈逸飞向身边的周庄干部一遍又一遍絮叨:“周庄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动过我都会知道。周庄有非常强烈的个性特点。我们应该考虑五百年以后,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子孙的是什么样的礼物?一定要保持古镇的宁静、典雅的水乡氛围。”
有人说,陈逸飞的《故乡的记忆》将周庄推向了世界,而周庄也满足了陈逸飞描绘故乡的所有词汇。
周庄出名了。陈逸飞是文化名人,又是周庄的“功臣”。周庄办活动,首先想到邀请他。而此时陈逸飞却十分的繁忙,除了油画创作,还创立服装品牌、拍电影、从事视觉艺术。无论多忙,他总会抽身参加,乐此不疲。一次,他在北京接到周庄的电话,二话没说,匆匆从北京乘飞机回到上海,又驾车赶到周庄,周庄人甚是感动。大年初三,央视来周庄拍摄节目,想请陈逸飞做特约嘉宾。还在住院的他毅然拔掉输液管,急急赶往周庄。拍摄完毕,没吃一口饭,又赶回上海。他对周庄的干部说,周庄的事就是我的事,能赶到,我一定会来!
周庄人想给陈逸飞安一个“家”,作为他的工作室。陈逸飞心里明白,这是周庄人对自己的一腔诚意,帮自己实现一个宿愿。“逸飞之家”选在周庄蚬江街一座老宅院。民国时这里是沈氏义庄,石条门框,院子青砖铺就,二层木结构的小楼,古朴中透出典雅。出了门,走几步就到双桥。陈逸飞十分欣慰,高兴地说:周庄就是我第二故乡!
陈逸飞去世的一年后,周庄的“逸飞之家”对外开放。原是作为陈逸飞创作、交流的“逸飞之家”,而今成了他的纪念馆。院中立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段关于陈逸飞与双桥的文字介绍。正厅立着陈逸飞的半身像。只见他抿着嘴,头微微扬起,神情欣然,目光凝视远方,塑像旁悬挂着的正是那幅誉满中外的《故乡的回忆》。一个艺术家只有将艺术根植于故土,将情感融入于大众,他的生命之花才将得以永恒。
中秋之夜,圆月高悬。月色中的周庄显得特别柔婉,双桥也格外安详,几声虫鸣偶尔从桥石的缝隙中传出。“逸飞之家”院中那棵桂花树,花开得正兴,满院芬芳。花香飘到街巷,飘到双桥,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周庄人看来,陈逸飞从未离去,他就在周庄,这是他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