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学国文悟人生填古词第四十五章
之一:君子之思与处世权衡
在漫漫历史长河与广袤的人海之中,何为君子,如何处世,始终是引人深思的话题。荀子曾言“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这为君子的行为准则定下了基调,可在现实里,君子的模样却常被模糊,被曲解。
有些人自认为出口平淡便是君子,却不知真正的君子儒绝非趋炎附势、道貌岸然之徒,他们的内心没有虚伪与奴性,不会堕入那痛苦的深渊。真正的君子,在安逸之时能自律而不懒惰,劳作之际不懈怠,坚守做人的根本,灵活应对世事的变化,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最适宜的策略。
然而,在名利场中,做到坚守本心谈何容易。就像宋朝的秦桧,他的行为充满争议。有人为他辩解说,宋商品经济的崛起与宋朝的富裕离不开他的治国之能。面对北方游猎民族的掠夺以及皇帝的厌战情绪,他在岳飞英勇好战与朝廷求和之间,听从皇帝旨意,背上了“苟难”的骂名。可《宋史》记载,秦桧临终前“夜起饮泣”,拒绝医治,他的恐惧与不甘,让人看到即便在权力的巅峰,也不过是历史的囚徒。这让我们思考,在名和利的漩涡中,究竟该如何抉择?
做君子难,做小人亦难。我们不必用绝对的君子与小人尺度来束缚自己,折磨自己。与其纠结于此,不如努力去完成自己钟爱的事情,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品德与原则,做到“瞬息万变不离本,人需上德上品”。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应如老友相逢般重分寸,懂得忧悯与隐忍。在这复杂的世间,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才是真正的智慧。
词牌:满江红·
词题: 君子悟
人海茫茫,寻君子、德馨如旭。思往昔、圣言犹在,逸劳皆淑。宗本应时宜万变,曲中求善无庸俗。莫学那、虚伪附炎人,心难足。
名利路,多迷局。秦桧事,留遗牍。叹权倾一时,终陷心狱。上德守真求所爱,逢人端语知荣辱。且放下、苛责论高低,行心笃。
‘之二、
晦中寻机与守义而行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我们时常陷入迷茫与挣扎,面对诸多境遇,“晦” 这一状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沉晦之中,仿佛被一层迷雾所笼罩,他人难以窥探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自以为最了解他的知己,也会迷失在这朦胧的表象里。但这沉晦并非是消极的沉沦,而是在默默积蓄力量,等待那个能一飞冲天的时机。就如同夜幕下的星辰,在黑暗中悄然孕育着光芒,一旦破晓,便能照亮天际。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这些微妙的迹象恰恰是命运馈赠的珍贵机会。老子曾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每一件难事的解决,都始于容易的开端;每一项大事的成就,都源于对细节的关注。那些被我们轻视的小事,如同大厦的基石,一旦缺失,便会导致整个结构的崩塌。只有重视小事,积极作为,才能避免付出沉重的代价。
捕捉事情最初的微妙迹象,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我们不能等到事态发展到众人皆知的地步才有所行动,因为那时 “韬光养晦” 已失去了意义。时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便难以挽回。我们要像敏锐的猎手,时刻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在时机来临的瞬间,果断出手,先发制人。
然而,养晦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苟且偷生。英国哲学家埃蒙德・伯克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者袖手旁观。” 我们在养晦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做人的底线,以正义为准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茫茫人海中,虽难遇真正能让心灵共鸣之人,但我们仍要保持奋进的姿态,在孤独中坚守自我。哪怕历经深秋寒霜,也能如幽兰般散发芬芳,哪怕纯心遭受折损,也要笑着自我疗伤,独自承担生活的欢乐与痛苦,勇敢地度过人生的寒江,最终迎来至纯的欢畅。
词牌:渔家傲
词名: 晦中悟
岁月如流途路苦,沉晦久矣无人睹。知己亦难明肺腑。心暗许,时机一至如龙舞。
小事微毫藏妙处,莫将机遇轻辜负。养晦守仁心有主。行正路,不教正义蒙尘土。
之三、
嫉妒之殇与智慧领航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嫉妒与智慧的碰撞、善良与愚行的拉扯,时刻演绎着人性的百态。“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短短数语,却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出人性深处的幽暗角落。
嫉妒,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一旦失控,便如脱缰的野马,践踏理智与善良。我们常常痛恨嫉妒心重的人,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偶尔泛起的嫉妒涟漪。当他人展现聪明才智,做善事时,迎来的可能不是赞赏与支持,而是讽刺、怀疑;听闻他人恶行,却不假思索地深信,甚至迫不及待地传播,仿佛这样能彰显自己的正义;看到别人获利,心中莫名涌起失落与不甘,而他人遭受损失,却暗自窃喜。申公豹,《封神演义》中那个因嫉妒姜子牙而处处使绊的角色,最终被元始天尊塞进北海眼,自毁修炼成果,成为嫉妒恶果的典型。嫉妒不仅毒害他人,更腐蚀自身灵魂,让原本可能的美好化为乌有。
反观 “不做风波于世上,但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准则,是对嫉妒与恶念的有力回击。好的人品,应如清澈的溪流,毫无杂质,不嫉妒他人之能,不兴风作浪搬弄是非。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内敛锋芒,深知智慧潜藏的力量,不会因他人的聪明而盲目攀比、展露愚蠢。他们明白,在嫉妒的漩涡中挣扎,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而面对愚者,聪明人也需有所取舍。愚者往往不愿看到别人比自己机灵,一旦发现便拼命表现,却不知自己的愚蠢行径早已暴露无遗。聪明人明白,与愚者过多接触,不仅无法提升自己,还可能被愚行拖累。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对自我成长与理智的坚守。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分辨,远离嫉妒的侵蚀,与智者同行,与善者为伍,让自己的人生在智慧与善念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词牌:沁园春
词题: 悟 世
世路纷纭,嫉妒如霾,蔽日隐光。看申公豹事,愚心作崇;子牙遭妒,暗箭难防。善举招疑,恶行传快,人性幽微几断肠。当思省,守清白处世,莫负韶光。
聪明岂惧愚狂。且内敛、锋芒暗处藏。叹愚夫争巧,徒劳心力;智者不语,意韵悠长。少与愚交,远离昏妄,正道前行向远方。期明日,沐清风朗月,心自安祥。
之四、
避晦之智与处世之道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各种困境与挑战,其中来自上位者的怀疑以及面对强势力量时的应对,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难题。《韬晦术》中的“避晦卷”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处世哲学,而老子、庄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邃的思考维度。
身处职场或社会层级体系中,居上位者常对下位者心存疑虑,担心其不忠,这是人性中对权力掌控的本能反应。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有不甘居于人下的心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认可与提升。当这种心理与上位者的怀疑产生碰撞,便会让我们陷入如履薄冰的境地。被上级怀疑意味着可能失去信任,进而失去发展机会,这是职场中人的一大忧患。此时,化解疑虑的关键在于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以忠诚之心示人。这种忠诚并非是盲目的服从,而是在坚守自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上级的信任,等待时机展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然而,当我们遭遇无可避免的强势力量时,盲目抵抗往往无济于事。把自身的一切交给对方,看似是一种示弱,实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这并非是放弃尊严,而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是避不开时的巧妙躲避法。这种做法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带来的更大损失,为自己争取到缓冲的时间与空间。
自古以来,人们在面对灾难与困境时,常常选择亲近佛道,远离尘世喧嚣。在佛道的道场中,断绝自身的嗜好与欲望,寻求内心的自在解脱。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避晦之道,是从心灵层面摆脱世俗的纷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它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秉持“高低无所惊,平淡求安生”的态度,不过分在意一时的得失与高低。相识一场是缘分,不应事事相争,而应学会包容与理解,追求内心的归宁。人生充满了各种乱迷情,但我们要学会坚守本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
词牌:西江月
词题:悟避晦之道
上位常疑下意,人心怎愿居人。兢兢度日守忠纯,待得时机再振。
遇强当思巧避,莫教意气沉沦。佛心道意觅安身,淡看浮名假真。
(导师:马云峰禅学、雕塑、国学大师,诗词名家。)

卞文峰老师简介:
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学术历程: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中高)后到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任职)和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任职,深耕教育四十五载。
• 学术建树:著书18部,发文3800篇,推广和践行幸福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华夏珍宝馆掌门,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的文化守护者。
• 社会兼任:横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领域学术要职。
• 文学修为: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理事,词作入宗词林正韵,除教育和收藏主业外,其散文和古诗词创作有深厚功底,颇有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