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中的笔墨与情思
——评《繁花深处》
杨淑珍
《繁花深处》是龚文瑞先生精心编纂的一部散文集,它不仅记录了他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所见所闻,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家人、读书经历以及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散文作为一种能够直抒胸臆的文学体裁,在文瑞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灵魂,成为他表达真性情、传递思想情感的绝佳载体。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仿佛跟随他的脚步,穿梭于大城市的繁华与小城市的宁静之间,领略各地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风土人情,同时也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文学与历史的热爱与敬畏。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旅行经历的记录,更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着我们用心去观察世界、用文字去记录生活。
一、结构布局与内容呈现
《繁花深处》的目录设计独具匠心,“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五个部分,既构成了整本书清晰的框架,又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部分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地图,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书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书中开篇的两篇散文《秦淮河上寻桨声》与《黑白苏州》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而被纳入中学语文阅读考题。在《秦淮河上寻桨声》中,文瑞先生巧妙地引用了杜牧的《泊秦淮》以及朱自清、俞平伯对秦淮河的经典描写,通过古今对比,展现了秦淮河从古至今的变迁。他遗憾地表示自己未能听到那“汩汩的桨声”,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古今秦淮河的不同风貌,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现实浮躁的惋惜。同样,在《黑白苏州》中,文瑞先生通过对比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苏州与现代作家余秋雨《白发苏州》笔下的苏州,揭示了苏州表象的柔美与内在精神的刚烈。这种反差让读者对苏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体现了文瑞先生对文学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引用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苏州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州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繁花深处》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上,更在于作者通过旅行经历所引发的对人生、文化、历史的深入思考。在《金陵寻梦》中,文瑞先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座城市应当以什么面目奉呈给世人?是古老厚重的文物古迹,还是遗韵悠悠的文化物事?是当下文明的新成果,还是历史文化的新演绎?”这一问题不仅引发了读者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关注。在《西行杂感》中,作者则从旅游这一行为本身出发,表达了对人性欲望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认为,人是欲望的被驱使者,旅游很多时候是花钱买罪受,可不亲身临近,又如何放弃得了这种欲望,又如何知道它值不值得走近呢?钱钟书的‘围城’概念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现实中几乎许多事理都符合这一道理,婚姻如此,旅游如此,功名也如此”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不仅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深入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实则是一个普遍的人生道理:唯有亲身经历,方能明了某件事物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与付出。
在《420,成都》一文中,文瑞先生亲身经历了雅安地震,他在余震中待在酒店,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这次生死经历让他感慨万千:“生着活着,是人最大的财富。一切的名利欲皆为生命的附属。生死只在一线间,故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活在当下,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无常。参透了便知,无常才是正常。”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二、创作执着与岁月坚守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旅程,但唯有热爱,才能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龚文瑞先生对文学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弱冠之年到花甲之年,他始终笔耕不辍,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这种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显得尤为珍贵。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文瑞先生的文学创作之旅始于对家乡赣州的深情厚谊。赣州,这座承载着他太多记忆与情感的城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动的灵魂。在《繁花深处》中,赣州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甚至在“家园厚土”这一部分的31篇文章中,他全心全意地描绘了赣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以及自然景观。无论是赣州的榕树、老巷,还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之中。
然而,文瑞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并非一帆风顺。在《母校摭忆》中,他回忆了自己曾就读于赣南师专化学专业,由于当时环境和父亲的影响,他不敢选择文科专业。但对文学的热爱让他在大学时开始了创作,并且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他笔耕不辍,写作文字逾五百万字,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如《落英缤纷》《客家文化》《人文赣县》等。他在书中也坦言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更深层次思考和探索。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只有对文学保持持久的热爱和追求,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瑞先生的文学创作不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把握。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无论是对家乡的眷恋,还是对旅行中所见所闻的感慨,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尊重。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三、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
文学是作家对人类历史的一种精神回望。在《繁花深处》中,龚文瑞先生通过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挖掘,展现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让我们看到,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这些历史和文化内涵,正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和深厚底蕴所在。
在《繁花深处》中,我最为倾心的一篇是《一片明霞破晓烟》。文瑞先生以翻阅清朝旧志为引,巧妙地将一位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清代女性李媞,重新带回到现代读者的视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不仅生动讲述了李媞的传奇故事,更深刻还原了她所身处的时代背景与面临的种种困境,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婚姻以及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中遭受的束缚与挣扎。文章以李媞与“申江十景”的渊源为线索,逐步揭示了这位才情横溢女性的内心世界。李媞的聪慧、才情以及对诗词的热爱,与她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禁为她扼腕叹息。文瑞先生通过李媞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卑微地位与无奈选择,她们往往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苟且偷生。而李媞与表姐黄香崖一同投塘自尽的结局,更是将文章推向了情感的高潮。这一悲剧性的结尾,不仅是对古代女性家庭困境和婚姻枷锁的强烈控诉,更是对当时社会不公与女性权益缺失的深刻揭示。龚文瑞先生借此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同时也呼吁社会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与理解。除此之外,文章还蕴含了对文化传承与家族记忆的重视。李媞及其家族三代人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见证了一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变迁。龚文瑞先生通过挖掘这段历史,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更激发了对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在《繁花深处》中,文瑞先生还通过对各地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展现了文学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赣州,将赣州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同时,他也通过对其他城市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变迁。他的文字不仅让读者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例如,文瑞先生在书中多次引用经典诗句和历史文献,如《大舸东流入海去》这一标题便是对毛泽东主席诗句的巧妙化用,而“大江东去,浪淘沙”等直接引用,更是增添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在探讨“龙舟竞渡”的由来时,他广征博引,从吴国人周处的《风土记》到唐代魏征的《隋书·志》,再到魏文贞公的感慨,一系列史料记载被他信手拈来,古今相连,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途径。
尽管《繁花深处》是一部充满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散文集,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部分文章过于冗长且缺乏重点,读起来有些乏味。例如,有些文章在介绍景点时突然冒出赣州,显得有些突兀。这种写法不仅破坏了文章的连贯性,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其次,文瑞先生在书中有时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色彩。例如,在《南昌地名》一文中,他对南昌的一些见解显得过于主观,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也降低了其文学价值。不过,随着创作的深入,文瑞先生的文笔愈发精湛,此类问题也逐渐减少。
《繁花深处》是一部充满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散文集。龚文瑞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我们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人文内涵的丰富,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学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繁花深处》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也激励着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投身于文学创作的行列,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学传承文化,用思想启迪人生。
“笔底烟霞生妙境,胸中丘壑绘繁花。”愿文瑞先生的文笔绚烂美好,永远绽放,永不凋零。
(注:杨淑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指导老师:明飞龙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