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文心照古今:马学林组诗中的皇甫谧形象建构
撰稿/马彦
在中国医学史与文学史的交汇点上,皇甫谧以"针灸鼻祖"与"文史大家"的双重身份巍然矗立。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筑的文学丰碑,不仅实现了传统诗体对医家精神的立体呈现,更在平仄韵律间展现出中华文化基因中"医文同源"的深层密码。这组跨越五律七绝、囊括四个词牌的创作实践,堪称当代旧体诗词领域一次极具示范意义的艺术探索。
一、诗体交响中的医者丰碑
在《七律》"杏林独步古今奇"中,诗人以"玉案金针三巨著"的工对,将皇甫谧医学经典与文史著述并置呈现。颈联"辞官拒诏耽文史,疾病清除解众疲"形成时空交错的张力结构:上句勾勒学者伏案疾书的静态画面,下句展现医者施针救人的动态场景。这种动静相生的艺术处理,在《鹧鸪天》中得到延伸发展,"书成世纪明今古"与"术定阴阳甲乙连"的扇面对,将《帝王世纪》的史学光芒与《甲乙经》的医学精要熔铸为文明的双子星座。
《翻香令》"灸砭温脉溯清流"以苏词豪放之气运笔,上片"墨沉青简廿春秋"的沉郁顿挫,与下片"针影定云舟"的雄浑开阔形成显明对比。词中"藜床烛火"的细节刻画,再现了《晋书》所载皇甫谧"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的坚韧形象,而"千山雨"的苍茫意象,则暗合其"黄帝创制九针"的古典医道传承。这种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诗性真实的艺术手法,在《山花子》"抱病修书廿载寒"中达到巅峰,"青简裁云"既是史笔如刀的文学隐喻,又是银针定穴的医学转喻。
二、意象系统里的文化密码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金针"意象构成贯穿始终的象征线索。《五律》"针经开世先"以兵器化的"开"字激活针灸器具的文化记忆,暗含《灵枢经》"九针者,天地之大数"的哲学内涵。《七绝》"银针破瘴古今奇"则将祛病救人的医疗行为升华为破除蒙昧的文明壮举,与"玉册融经"形成物质器械与精神典籍的互文关系。这种意象建构在《天仙子》中得到诗意升华,"金针拨疾冻云迁"以自然天象喻病理机制,既暗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又赋予医疗过程以史诗般的壮美色彩。
"青简"作为另一核心意象,在十首作品中形成绵延的文化长卷。《七律》"青囊素问百花时"巧妙化用张仲景"青囊秘笈"典故,将皇甫谧注《素问》的学术贡献融入春日意象。《山花子》"青简裁云录今古"更将书写行为本身诗化为裁取云霞的创造过程,既呼应皇甫谧《高士传》的文学成就,又暗喻其医学理论如云气般流转贯通的生命观。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运用,在《翻香令》"墨沉药简廿春秋"中臻于化境,使墨香与药香在诗句中氤氲交融。
诗人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格框架中,展现出惊人的音律把控能力。《五绝》"金针祛疾忙"采用"忙-阳-祥"的阳声韵组合,模拟针灸施治时的节奏韵律;《七绝》"七拒朱门埋痼疾"以入声"疾"字顿挫,再现皇甫谧拒诏时的决绝风骨。在《鹧鸪天》结句"半世沉疴自等闲"中,"闲"字作为平声韵脚绵延不绝,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医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词体创作更显声情配合之妙。《天仙子》"灯下卷,案头诠"的三字对仗,通过仄-平-仄与平-仄-平的声调错落,营造出深夜著书的孤寂氛围。《山花子》下片"一襟明月照苍玄"的物我交融之境,得益于"玄"字作为闭口韵的幽深余韵。而《翻香令》结句"针影定云舟"以"舟"字收束全篇,既是十二部平声韵的情感延展,又暗含"医海慈航"的佛道意象,展现出多维度的文化积淀。
在这组跨越时空的诗词对话中,马学林既完成了对皇甫谧这位"儒医典范"的精神塑像,更通过传统诗体的现代转化,展现了旧体诗词在表现科技人文主题时的独特优势。从"玉案金针"的物质遗存到"玄晏高风"的精神传承,从"青简裁云"的学术追求到"针定云舟"的生命关怀,这十首诗词构成的文学星系,不仅照亮了中医文化的历史天空,更在格律的星河中标注出当代诗词创作的崭新坐标。这种将医学精神诗性转化的艺术实践,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文本范例。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