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一青松
——《苍生三部曲之一.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阅读札记
文|王新民
作为大荔乡党,早闻忽培元先生大名。作为文学爱好者,读过他的一些作品, 得知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创作出版文学作品二十余部近千万字,并多次获国家级奖项。近年也看过根据其长篇小说《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作为乡贤,点赞他在家乡建立“培元书院”,为家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推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增光添彩。前年,也互加了微信,可以说,神交已久。
真正与培元先生谋面却是去年9月下旬在渭南召开的其长篇小说《同舟》分享会上。之前一个月,收到他馈赠的《同舟》一书,适逢去新疆旅游,我便带着《同舟》同游祖国的边疆。9月23日,《同舟》新书分享会在渭南市隆重举办,我有幸参加并作了题为《一部为家乡树碑立传的史诗》的发言。会后用餐时与培元先生同桌,握手问候,相见恨晚,相谈甚欢。
去年底一日,收到培元先生微信:西安培华学院建立了我的作品研究中心。想请你出任研究专家,请酌。陕西肖云儒和李国平等,北京白烨,仲呈祥、何向阳等共计二十多位。我随即回信:承蒙乡贤厚爱,愿意参加中心。还望馈赠“苍生三部曲”研读,以便有所心得体会与您和方家研讨。
不久就收到犹如西安古城墙砖一般厚重的《苍生三部曲》,爱不释手,先大体翻阅后再细细精读,适逢春节,诸事干扰,断断续续日前方读完之一的《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正巧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播放电视连续剧《西北岁月》,对我了解和理解该书中时代背景提供了详实而鲜活的史料,结合阅读感受,进一步认识到该书是一部西北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的史诗,是毛泽东、周恩来、马文瑞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从事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是黄土高原时代变迁和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示。
首先,该书是一部西北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的雄壮史诗。众所周知,刘志丹、谢子长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唯一保存完整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
正如该书后记所言: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是中国历史上大苦难、大动荡、大辉煌、大变迁的时期。其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形成了最有力的挑战。这是一个呼唤英雄也产生了英雄的伟大时代。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结束了被欺凌和被奴役的历史。新中国像一只五彩斑斓的金凤凰,利剑一般刺穿重重阴霾,腾飞于世界的东方。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知道,从上面“两点一存”可见延安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为了这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无数革命先烈九死一生,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牺牲,正如该书后记所道:一部辉煌的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像一座丰碑耸立在亿万中国人的心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行列中,有一个人是人们所熟悉的,他的一生,和许多老革命家一样,几乎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从第一次大革命初期,到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从大革命失败到共产党领导的新的革命高潮的出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半个多世纪漫长曲折、充满惊涛骇和激流险滩的伟大征途上,他都作为马列主义的忠实信徒,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忠诚党员,用他的行动实践着自己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息。这个人,就是马文瑞。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少年老成的马文瑞和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马明方以及其他许多西北革命中的杰出人物一道,创建发展了西北的党组织、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可谓功莫大焉。这段革命历史该书和众多出版物及影视均有反映,在此不再赘述。
其次,该书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志丹、谢子长、马文瑞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从事中国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该书写马文瑞听毛泽东在瓦窑堡的演讲:毛泽东的手高举过头有力地挥下,身子随之朝后一仰,便有一种藐视一切的气派传递给人们,令人觉得那一只大手挥下去,能扫除一切妖魔鬼怪,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台下不时地响起掌声、笑声和口号声。那演讲有神奇的力量,不断地在人群中掀起感情的波澜,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把人们的情绪鼓舞起来。毛泽东讲演的主题是:《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有一段话,听着很令人觉得痛快;“大土豪、大劣绅、大军阀、大官僚、大买办们的主意早打定了。他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说: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他们组成了一个卖国贼营垒,在他们面前没什么当不当亡国奴的问题,他们已经撤去了民族的界线,他们的利益同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不可分离的,他们的总头子就是蒋介石。这一卖国贼营垒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假如没有这一群卖国贼,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放肆到这步田地的。他们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书中还写到危机时刻,毛泽东的镇静自若和幽默风趣:陕北省委接到撤退的命令,东边双方已经接火,枪声大作,形势看起来十分紧急。马文瑞所在的省委机关匆忙出了城堡。他看见周副主席也带着警卫人员骑马退了出来。这使他十分吃惊,怎么,中央军委机关还没有撤走?!东边的枪声越来越激烈了。这时,周恩来骑在马上,很焦急地用目光在人群中寻找,突然问:“主席哪里去了?”警卫人员说:“主席还没有出来。”周恩来一听,急了,厉声批评道:“知道主席还没走,为什么不及时报告我?!”周围的人一听说毛主席还没有撤出来,心情都非常紧张,这该怎么办呢?周恩来立刻掉转马头,策马就要往城里冲。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地骑着马由城门洞里走出来了,见大家都显出很紧张的样子,说:“莫慌,莫慌,敌人从东边来,我们由西边走,他来他的,我走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嘛。”一席话,逗得大家都乐了。马文瑞还是第一次看到毛泽东这么乐观而幽默。见了毛泽东,大家虚惊一场,随即都很高兴。一路上受毛泽东的影响,有说有笑沿着山路朝安塞方向走,渐渐地把枪声丢得听不见了。
书中写初到陕北的周恩来与马文瑞初次见面:那天,那只紧紧握着马文瑞的手,有好一阵没有松开,握着他走上窑外的台阶,走进窑门,这才慢慢松开来。 “马文瑞同志,请坐下来谈吧。你们陕北的窑洞可是一个奇迹,据说冬暖夏凉,住在里面,人会长寿的。”周恩来以他那特有的轻松愉快情绪说着话,……喇叭口形的铜盆中,燃烧着木炭。新添的木炭劈啪爆响着跳蹿起紫红色的火苗。窑窗上阳光明亮,窑里气氛暖融融的令人惬意。周恩来敏捷地用铁筷子动一下木炭,火苗立刻扩大了,跳蹿得更加踊跃。他放下火筷,并不急着开口说话,只是微歪着头,目光和蔼地注视着面前这位年轻的陕甘边东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前两天,他同刘志丹谈话时,听到了关于马文瑞的情况,就很想见一见这位oo同志。西北苏区和红军的存在,对于困难重重的中国革命简直是太重要了,周恩来对这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长期艰苦奋斗创造了这片苏区和这支红军的人们,有一种超越一般同志的特殊感情。
接着的一次两人见面中写道:“现在‘肃反’问题解决了,过去的事情结束了。要向前看,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你休息休息,就准备参加工作。噢,对了,文瑞同志,你愿意到哪里工作?”马文瑞没有立即回答。回想起“肃反”中的冤情,他此时心情有些复杂。无凭无故,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当他面对着一位值得信赖的领导人,有许多许多的话想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又觉得不该因个人的小事耽误周副主席的时间。此刻,盆里的木炭完全烧红了,加之外面阳光的照射,窑里的温度显得有些过高。马文瑞感到穿着棉衣的上身有些燥热。他沉吟了一会儿,轻声说:“周副主席,工作由组织确定吧。”不料周副主席没有回答。当他抬起头时,发现疲劳过度的周恩来坐在圈椅上睡着了。马文瑞一扭头看了一眼桌上堆放的那些电报和文件,心想恩来同志日理万机,实在太忙太劳累了。他不忍心再占据他的宝贵时间了,便轻轻站起来,小声地,也是自言自语地说:“你先休息,以后再谈吧。”不料他还没退到门口,周恩来突然醒了, 显得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噢,对不起,文瑞同志。你谈,咱们接着谈。”他们又谈起来。马文瑞发现,只是打过一个小盹的周副主席,像刚睡了一大觉似的,精神较前好了许多,谈吐得体,话锋机敏,那双睿智的眼睛显得越发诚恳专注,越发光彩照人、富有魅力。
书中写马文瑞注重调查研究,在老百姓家里召开“神仙会”征求群众意见:大伙儿是你一言我一语,嘴里嚼着张正才的老婆刚刚炒的黄豆粒,拉谈着庄稼经。那些暂且没有发言权的年轻娃娃们,立在脚地、窗外,瞪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庄稼人和“公家人”聚在一搭里正经八百话庄稼,这在张家村还是一件新鲜事。这个别开生面的“神仙会”,一直开到天明鸡叫唤。几辈子都是糊里糊涂种庄稼的受苦人,这回动脑筋盘算起各自的营生来。往往“只断官司,不问农事”的“父母官”,却坐在泥腿子庄稼人的土炕上通宵达旦同庄稼人一起话桑麻。历来只是见多了官府催粮要款欺压老百姓,哪里有人品戴顶的官,同老百姓面对面盘腿坐下拉谈耕作农事、家常活计。这在老百姓的眼睛里,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再次,该书是黄土高原时代变迁和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示。书中根据情节的需要引用了大量歌曲和陕北民歌,反映了陕北的风土*民情。比如,马文瑞从事革命初期,在绥德一带访贫问苦时听到的陕北民歌:
熬盐你个难,
熬盐你个难,
咱们一年四季哟守盐滩;
秋冬喝的西北风,
春夏又把风沙咽;
唉哟,碗里是甜汤,
身上破衣衫……
这首民歌反映了当时陕北人民艰难苦焦的生活。
书中写道:冬学学员,还完整地记得当时马文瑞亲自编写教唱过的一首《五卅惨案歌》:
天昏地暗江河变,
英日称强权;
悍然竟把洋枪开,
惨杀吾青年;
弹飞血如泉,
人死握空拳;
冤魂不瞑目,
此仇怎能消;
野蛮日本人,
野蛮英国佬!
同胞勿忘五月三十日
民国十四年;
上海工人逞英豪,
罢工誓死为同胞;
日本人,英国佬,
罪恶比天高;
同胞团结牢,
不怕枪和炮;
收回租界,
齐心奋斗,
赶走帝国主义狗强盗!
群声合唱着这首激昂愤怒的歌曲,心中唤起的该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面对那群情激昂的情形,马文瑞心中别提有多兴奋。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谁说农民兄弟目光短浅,谁说农民兄弟自由散漫?当他们接受了党的指引和革命的政治教育,就会变成一支具有远见,又能紧密团结的革命劲旅。
刘志丹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书中引用一首民歌歌颂刘志丹:
半夜里来叫门,
问你是哪部分,
只要说是老刘的人,
赶快迎进门。
请吃猪羊肉,
请吃热蒸馍,
老刘喜欢吃荞面,
赶快压饸饹……
且看在场听众们的反应:歌声还没落地,马文瑞就鼓起掌来。刘嫂子高兴得红了脸,嘴也抿不严。刘志丹只是微笑着不说话。等到歌声停了,瞪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听出了神的小贞娃才闹着说:“叔叔再唱!叔叔再唱!”
又如:
1932年,
红军起首蟠克塬。
谢浩如,刘志丹,
领导人民把身翻。
打开仓,把粮放,
车子推,口袋掂,
家家户户吃白面。
常开会,常宣传,
打碎旧天换新天。
又如,反映大生产运动的民歌: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男女老少齐动员,
咱们的光景大变样。
打下的粮食堆成山,
幸福的光景万万年。
有关这首名为《二月里来》的民歌的来龙去脉,书中写道:“这首永远说不清是哪一个人创作的歌曲,首先在陇东被人们传唱着。陇东地委宣传部的干事赵守一,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了这首老百姓自发创作的歌曲。从此,这首歌像一阵强劲的春风,吹过山岗原野,吹过川道河流,吹遍了整个黄土高原和陕甘宁边区。从此,这首歌不仅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真实记录,也成了中国音乐史上一首很有名的歌谣,至今传唱不衰。是啊,这首民歌至今耳熟能详,使人们想见那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和积极向上的时代氛围,令人向往怀念不已啊!
2025.3.17于上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