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四射——「百度作家柳洪昌妙笔生花力作专刊鉴赏」「百度人才文学院」高端人才文学创作基地权威发布!
光芒四射
作者:柳洪昌
由于宋代采取了重文轻武,优待士大夫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繁荣,文坛上出现了可与唐朝媲美的盛大气象。
而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宋词。据《全宋词》记载:词人超千家,篇章超两万。宋词与唐诗并称,是我国文学的瑰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豪放派的创始人。公元1036年生于四川眉山,他出身于书香门弟,父苏洵,弟苏辙,均为一代名家。苏轼从小刻苦读书,天资聪颖。眉山附近有一座东坡楼,楼下有一墨池,相传,那是苏轼练字洗笔砚时给染黑的水池。
苏轼8岁上学读书,就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有一次,老师作了一首《鹭鸶》诗,其中有“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两句。小苏轼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师父“逐风斜”,不如改作“落蒹葭”,更符合水鸟的生活习性。老师听后,非常高兴,立马作了修改。
十年寒窗学始成,公元1056年,苏轼意气昂扬地进京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试卷命题文章中,他以清新的文风,恢宏的立意,使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喜出望外!竟惊呼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于是,年方22岁的苏轼进士及第。
从此,苏轼便踏上了一生坎坷的仕途之路。在杭州任职期间,于公事之余,常徜徉于西湖山水田园,写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诗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
苏轼调任知密州后,词作产生了大的飞跃,形成了豪放浪漫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面对美景,思念亲人的感情,抒发得自然而强烈!
苏轼四十三岁那年,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即给神宗写了《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是文学家,笔端自然会带些感情描述,即便是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不料,这些言论却被别人利用,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大量的词作中挑选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之间,朝廷出现了一片倒苏之声。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而获“谤讪罪”被逮捕下狱。
后在多方营救下,被关了半年的苏轼终于出狱,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他带领全家垦荒种田,第二年又盖了草房。盖房时赶上了下雪,遂取名“雪堂”。这是一块城东坡地,取名(东坡),苏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当时,他曾发誓不再写诗文惹祸,但胸中的激情仍是像压不住的岩浆喷发而出,形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在黄州,他写下了千古绝句《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神宗去世后,苏轼回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但由于他为人正直,反对司马光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废罢新法的做法,常与他们发生争论,因此,不久又被排挤出朝廷,调任杭州知州。
在知杭州任上,苏轼留下了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政绩。他主持疏浚了西湖,扩大了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的面积;并把挖出的湖泥堆筑成横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即后人所称的“苏堤”,如今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哲宗亲政后,苏轼再次被贬官。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一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的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他心胸宽阔,在海南岛与黎族人民交上了朋友,并不屈不挠地继续写作,蔑视当权者的淫威,写下了三首《纵笔诗》。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弟。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佑就举乡贡了。为此苏轼题词:“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千百年来,海南人民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传下来的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肘子和东坡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苏轼的崇拜和缅怀之情。
公元1100年,苏轼获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终年66岁。
苏轼才华卓绝,诗、词、文、书法,绘画无不精通。他一生勤奋,留下了近3000首诗及大量词作,散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他一生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可谓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