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的流注
文/毕勤山
仲春二月,春寒料峭,曦光微白,伴随着激昂的乐曲和宏亮的口号,晨练的队伍精神抖擞在马路边走着,沿途不断有人加入,小河边甬路旁的柳枝儿,刚结出新绿,在习习寒风中挥动着的纤细稚嫩的小手,羞答答向人招着手,仿佛初情萌动的少女抛出的媚眼,撩拨人的心弦。五更的春寒还赖在冬青藤上,冷峻威严地凝视着卯时的微光。
走在公园的甬路上,体内阳气犹如初升之日,温暖而充满生机,正是养护与蓄养之时。“天人合一”、“早上固气”的理念,便忠实反复在耳边回响,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到“早晨不破气,中午不伤精,晚上不耗血”,勿让外界纷扰扰乱了这份人体与大自然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回到家中,鱼缸里五颜六色的小鱼也从惊蛰时节的慵懒中苏醒过来了,摇头摆尾唱着欢快的歌,在水里来来回回地兜着圈儿。书桌上摊着《黄帝内经》和练书法的水写布,读几页书、写几行字也是好的,于是便乘兴读上几页:“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提笔落墨,写几行《集字成诗》的行楷书法,再揣摩一番,自我感觉良好。
不觉卯时已过,拿起书,搬一把椅子坐到阳台上,一边和着阳光,与天地交换着“灵气”:“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五行藏日月,四时转乾坤”。光斑在书页里游移,夹在书本中间的书签上,依旧保留着经络里的微温,还有立春时节那抹温馨的余光。
中午,一边躺在舒适的沙发上看《新闻30分》,一边昏沉小睡片刻,午憩成为了习惯。《百家讲坛》栏目正播放着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延年益寿话养生》的健康讲座,恍惚间又听见我那老中医的祖父在烟雾缭绕中大声读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动;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戌时也是一天中最为悠闲自在的时刻,吃罢晚饭,瞅会电视台《新闻联播》,然后到小区外,沿着周围马路走上一圈儿,也就是10来里地儿,将近一万的步数。散步也散心,走路的同时,也散个好心情。就这样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月月如是,年年如是,走过升浮降沉,走过春夏秋冬。 “春夏养阳”,夏至过后阳热升腾,水气充沛,三伏天的暴雨总在申时骤至,在地里干活儿的人们常被淋个“落汤鸡”,滚滚雷声碾过屋顶,大人们听着哗哗的雨声在屋里编荆篓,心里却是火急火燎:屋里漏水要上房糊房顶,雨住了要到地里抽扶倒伏的庄稼。最喜欢的是小孩子们,下雨天不用去地里割草、拾柴禾了,可以疯玩一下午。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抚摸着老屋陈旧的坐柜、已经发了霉的艾绒香囊,却依然能看到父亲的模样,嗅出妈妈的味道。
想念早逝的老父亲了,他文化不高,但天资聪颖,看病抓药、种药制药,把一个小小的村合作医疗搞得在地区、省里都有了名气。我小时候常常跟草药为伍,党参、当归、板蓝根、黄芪,就连院里搭的棚子也是瓜蒌架,瓜蒌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化痰、缓解胸闷、润肠通便的功效。一过寒露,离收药时节就不远了,每到这个时候,家里家外都是草药,白天刨药、切药,晚上碾药、剥药(山萸肉)。小孩子觉多,睡得早,一觉醒来,爸妈哥姐还在飘忽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颗一颗地剥着山萸肉。满屋子弥漫着药香,药碾子哐当作响裹着摇曳的灯苗,还有一家人映在墙上的疲惫的身影,塞满了子时的夜色。
多少年后,祖父住屋的子午流注图依旧挂在南墙,染上了朱砂的污渍,成了丹砂色,但十二时辰的刻度依稀可辨,忽觉涌泉穴涌起地气,百会穴承接月光,有些残破的人体经络图在我心里幻化成了沟通天地的空心竹。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2024甲辰年霜降叶落得就迟,那天我在老家收拾旧物,从柏木箱里抖落出几本药书。发黄的本子上小楷毛笔加朱砂红圈工整的写着:“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入肝经和肾经,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丑时(凌晨1点到3点)服用。”本子色旧纸脆,虚弱如老者,山萸肉的药香化作纸笔已凝成墨色的记忆。忽然明白了老祖宗讲的"和五味以养五气",有人说,光阴才是最好的药引,原来如此。
冬至来临,预示着一年中寒冷的季节就要到了,古人就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的说法。冬至有吃饺子的食俗,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那年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这就是“吃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传说的由来。
最近几天来,每到凌晨三、四点钟,我便醒来再也睡不着,且伴有燥热出汗,下床翻开书本对照《子午流注图》分析,应该是肺经当令肺气亏虚所致,心里提醒自己该找医生把脉吃药了。“顺天应时”是照进心田里的一束光,有了这束光,四时轮转、万物吐纳便成了心中的永恒!
作者简介:毕勤山,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首届理事会理事; 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 《乡音》、《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多部作品入选《邢台县 新时代文学作品选》、《启航信都》、《风华信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