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按照商洛习俗,清明节清明与寒食节合并举行,后沿袭成扫墓祭祖活动日。
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的忠义传说紧密相连。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饥饿昏厥,介子推割股啖君救其性命。十九年后重耳继位为晋文公,遍赏功臣却独忘介子推。介子推携母隐入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焚山,却见母子抱柳而亡。衣襟血书“但愿主公常清明”,令文公愧疚不已,遂封绵山为介推田,禁火寒食以表哀思。
次年清明,枯柳重生,文公赐名“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两节渐合,成为慎终追远、感恩思源的文化符号。
历史上,古人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节的诗作。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唐代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而北宋名臣、曾任商州团练副史的王禹偁《清明》更是令人倍感亲切:"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商洛史学先辈童正甲先生在《十指尖尖忆先慈》文中回忆儿时商州的清明节:清明节捏“燕雀”。穿到柳条上的“双燕剪柳”,孩子们多喜而挑之去祭坟。
清明节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生命智慧的传承。清明祭祀的传统,启示我们在亲人在世时需尽孝尽责。现代生活节奏虽快,更要注重情感陪伴与关怀,将"生前厚养"的孝道理念融入日常,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春天来了,带着它特有的声音,轻迈碎步,缓缓而来的。
凝望春天,恪守一份清泉。风轻轻拂过岁月的坎坷,把绿茵挂满枝头,把温暖送至心底;雨默默淋湿凌乱的思绪,把伤感揉进风景,把感动谱成歌曲。
凝望春天,行走在思绪的岁月中!岁月如晨,阳光便是絮语,给人温暖和希望;岁月如暮,晚霞便是淡然,给人宁静与沉思:岁月如海,时而平静时而澎湃,让人感动又叫人感慨!
凝望春天,无需言语!因为有些话深藏心底便可,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不打扰,不宣泄,安安静静,宛如一片静溢的湖,静观世间变化!
凝望春天,让心与爱同在,期待幸福的人生春暖花开!
凝望春天,无需遗憾!人生有太多遗憾,也许有时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从世界到内心,是一种感悟,一种舍取,一种宁静;从内心到世界,是一种内涵,一种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