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大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的一个村。据《单氏族谱》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单氏六世祖单聚,从高密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故名单家大沟。后简称大沟。《大沟民俗风情录》截取 20 世纪中叶的历史剖面,记述了大沟村农家百姓当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展示出一幅淳朴幽雅的山村民俗风情画卷。这本书的作者是逄焕试、李春波。今天,我们把作者简介、《大沟民俗风情录》的主要内容、写作资料的搜集与成书过程向您做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作者逄焕试简介

逄焕试(1942.05—2014.11),出生于六汪镇大沟村一个农民家庭。13 岁时因病瘫痪而辍学,此后跟父亲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启蒙读物。20 岁时编写《三字经注解》,但因 “四清” 运动忍痛焚毁书稿,以求平安。40 岁时写成《三千言释译》,该书1996 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在《农民日报》《新聊斋》《青岛文学》等报刊发表多篇民间故事,并于1998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齐东逸闻传说》。此外,他晚年与李春波共同创作了《大沟民俗风情录》。他聪慧过人,博闻强记,致力著述,被称之为“乡村文化奇才”。
作者李春波简介
李春波,男,山东省胶县人,1955年4月出生,2015年6月底退休。关注思想育导理论研究,热衷乡土民俗的记录和梳理。曾在工人日报、人民调解、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宣传、山东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1986年4月8日在《宣传通讯》半月刊发表文章,率先使用“逆反心理”一词,并对其作了定义,该文发表后,被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学习月刊》全文转载、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全文转播,《红旗》杂志内部刊物《理论交流》摘要刊登,“逆反心理”一词,遂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很快成为大众日常用语。《劝导说服的艺术》一书,1989年4月由黄河出版社初版,曾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山东省优秀图书”两项省级奖励,1991年8月再版,1992年6月第三次印刷;与逄焕试先生合著的《大沟民俗风情录》,2007年8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是当时全国260多万个村落中仅有的四十种村落民俗著作之一;民俗散文集《滋味童年》,2024年5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大沟民俗风情录》的基本内容

《大沟民俗风情录》封面
该书截取 20 世纪中叶的历史剖面,记述了六汪镇大沟村农家百姓当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展示出一幅淳朴幽雅的山村民俗风情画卷。在农业文明日渐消逝的当下,该书对日渐淡漠的农业文明印记进行了搜集整理,有助于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记住农业文明发展的历程。书中凝结的乡土情结和文化记忆,能让经历过那个年代及生活情境的人们产生熟悉和亲切之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村民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其目录如下:
引言
第一章饮食烹饪
第二章纺织缝纫
第三章房屋住宅
第四章作物种植
第五章畜禽饲养
第六章副食制作
第七章乡村工匠
第八章山村商贸
第九章农用器具
第十章启蒙教育
第十一章方言土语
第十二章格言谚语
第十三章民歌童谣
第十四章节庆习俗
第十五章族亲称谓
第十六章娱乐游戏
第十七章民间信仰
第十八章男婚女嫁
第十九章治丧礼仪
第二十章上坟悼念
写作资料的搜集与成书过程
逄焕试是一个瘫痪的残疾人,人们不禁要问,他是如何搜集这本书的资料的呢?我们通过了解有关人员知道,他获取资料的途径主要有:
自身经历与记忆。逄焕试 1942 年出生于大沟村,在村里生活多年,亲身经历了 20 世纪中叶大沟村的生活变迁,对当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深刻的记忆,这些个人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 13 岁因病瘫痪辍学后,虽行动不便,但能更专注地观察和感受身边的乡村生活细节,将自己所经历的民俗风情记录下来。
家族传承与长辈讲述。逄焕试的父亲是清末民初的读书人,在农业合作化时担任过会计,家庭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父亲向他讲述家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以及过去的故事,这些家族传承的信息是民俗资料的重要来源。此外,他也会从其他长辈那里聆听过去的事情,大沟村的老人们口中相传的故事、传说、习俗等,都被他收集起来,经过整理和加工,融入到《大沟民俗风情录》中。
村民交流与田野调查。尽管逄焕试行动不便,但他可以与村里的村民交流。他可能会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村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信仰、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收集各种民俗细节。这种与村民的互动交流相当于一种田野调查,使他能够获取到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俗资料,涵盖了饮食烹饪、纺织缝纫、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各个方面。
阅读与学习。逄焕试在父亲的教导下诵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启蒙读物,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献,来丰富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为整理大沟村的民俗风情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能更好地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
书的第二作者李春波,与逄焕试一起梳理素材,理清写作思路,修改逄焕试拟写的初步文稿。逄焕试不会使用电脑打字,但可以用钢笔写字;而李春波因车祸以后,右手不能握笔写字,但左手可以使用电脑打字。于是,李春波把自己的想法说给逄焕试听,由逄焕试来写出初稿;李春波拿着他的初稿,一边往电脑里输入,一边作修改整理。就这样,两人配合默契, 两年的时间,一部16万字的书稿终于成型了。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