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一
参军寻转机
李 皓

在临沂,局势已然严峻到让乡师的教学无法继续开展。吴伯箫看着那些年轻而充满希望的面庞,心中满是忧虑与不舍。他深知,此刻学生们的未来面临着重大抉择,而自己作为他们曾经的校长,有责任为他们的前路做好指引。
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长谈,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志向后,在那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中,吴伯箫仔细地一一登记下每个学生的去向。有的学生满怀热血,决定去徐州参加某战区部队,渴望在前线杀敌报国;有的学生则向往着八路军坚定的抗日信念,选择奔赴西安,投身那支为人民而战的队伍;还有的学生怀揣着翱翔蓝天的梦想,打算去航空学校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从空中给予敌人有力打击。
处理完学生们的事情后,吴伯箫告别了临沂,踏上前往徐州的路途。在徐州,他听闻省教育厅已转移到了济宁,原本打算转道去济宁,将相关工作做一个妥善的交代。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在徐州,他意外遇到了几个熟人。一番交谈后,面对日益紧张的抗战局势,他们几人决定一同参军。
1937 年 12 月,他们几人从徐州辗转到了蚌埠,在安徽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报名参军。参军后的吴伯箫,被安排担任第十一集团军政训处上尉处员,负责招考学生军。此时的他,虽告别了熟悉的教育岗位,但心中那份为抗战贡献力量的热情愈发高涨。他深知,招考学生军意义非凡,这些年轻的力量将成为抗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为保卫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1937 年 12 月 30 日,吴伯箫随军出发,向着淮南古城寿州挺进。一路上,寒风凛冽,可战士们的士气却丝毫未减。经过数日的行军,他们终于抵达寿州。1938 年 1 月 30 日,除夕之夜,吴伯箫与学生军们在寿州的住地共度。简陋的住所内,没有丰盛的年夜饭,也没有热闹的庆祝活动,但大家围坐在一起,彼此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与希望。他们深知,这个特殊的除夕,是为了守护身后的家国,为了迎来胜利的曙光。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当新岁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寿州大地,吴伯箫便带领学生军第二中队来到八公山进行打靶训练。“砰砰砰……”枪声在山间回荡,那是战士们对敌人的宣战,也是他们对未来胜利的誓言。吴伯箫在一旁认真指导着学生军们的射击姿势,看着他们逐渐熟练地掌握射击技巧,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些学生军正在迅速成长,将成为抗战的坚实力量。
之后,吴伯箫又随集团军向潢川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集中。在这个过程中,部队不断进行着整训和战略调整,为接下来的战斗做着准备。时间来到当年 4 月份,吴伯箫在汉口意外与抗战全面爆发后流落他乡的臧克家、老舍等老友相逢。老友相见,感慨万千,大家谈及当前的抗战局势,以及各自的经历,话题逐渐转到了延安上。延安,那片充满希望与理想的红色土地,在众人的交谈中,愈发显得令人向往。
与老友分别后,吴伯箫决定离开汉口。他先是经过郑州,而后抵达西安。在西安,他将莱阳乡师的钤记、钱款、印章分别交与组织上的有关人员,妥善处理了莱阳乡师的相关事宜。随后,经过十八集团军西安办事处的同意与介绍,吴伯箫终于下定决心,踏上前往延安的道路。
在这一系列的辗转奔波中,吴伯箫从教育领域投身军旅,又在不断的前行中寻找着更能为抗战发挥力量的方向。他深知,延安或许就是他一直追寻的转机所在。在那里,他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明确的方向,为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