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万物从容的哲学意境
我面前摊开了一本书,是曹林燕的《万物从容》。
万物从容,是一种哲学语言,是一种人生态度。
《道德经》有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意思就是说,世上万物众多,都要依据各自内在的变化规律做反复的生长运动(复归其根),这是不可改变的实情(静),是自然给予万物的属性(天命)。
从客观上说,天生万物,各得自在,是谓从容。
从主观上说,人是万物之灵,融于自然,合于万物,才得自在,方可从容。
这需要使自己安静下来,仔细观察,才可入微。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境由心生,万物是人心的映照。有人心里无景,即使景在眼前,也会无感。心中若有美感,眼前的一切便有了意趣。然而,这需要心灵是空旷的,沉静的,否则心被尘嚣充斥着,又如何体验到周围的美呢?
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万物从容,须得人生从容。人生从容,万物观照于心。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秋日偶成》,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以说是深悟其理了。
林燕可以说初得其妙,用她的话说,"能在山水间凝心定思,悟出一幅山水的深境,绝对要意在笔先。只是高山仰止。非静心不能也。"
眼前的这本文集,是林燕初得从容的成果。在本书中,一个身置城市,却徜徉于自然里的魂灵,沉浸于山水之间,融入其中,与之共鸣。
她置身于灞河岸上,目光所及,是那些已经认识的自然朋友,用心灵同他们对话,能反复写出新意。同时探幽寻趣,三步之内,必有芳草,发现那些她以前未曾结识的自然朋友,也能写出新意。
因为心静,她置身于一片荒野之中的时候,"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许多声音:流水的声音、地虫的声音、夏蝉的声音、鸟禽抖动羽翅的声音、风吹草丛的声音、果林在日光下枝叶相互摩擦的啸啸嘶嘶的声音,以及被绿色掩藏的某些古老村庄传来的寂寞声。"
也正因为心静,她对光线和阴影也很敏感,加上林燕自己也作水墨画,对物的意趣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目力所及,"瞬间入画,浓墨淡笔,气韵出尘。" 田园、山林、人物、动植物,在她的眼里,无不是美的呈现。
冬季清冷,万物萧瑟,她用她那双"静"中慧眼,仍收集着"冬之花册",在心中也开了一朵寂静之花。《冬之花册》放在集首,不为无因。
她的文字,就像慢镜头,细碎而舒缓,耳边响着反映作者心声的解释词。
林燕的书,得静下心来,细细地看,慢慢地品,象品清茶一样,才能从字里行间品出它的清味来。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是,我也沉静了下来。
(二)从乡土文学到生态美学
散文创作有三种状态:自发状态、自觉状态、自由状态,呈金字塔状。自发状态是一种感性状态,作者有创作兴趣而无创作方向,自觉状态是一种理性状态,作者对创作方向和创作范围进行自觉的探索,自由状态是创作的最高状态,作者进入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创作境界。
在我认识的蓝田写作群里,曹林燕是一位具有灵性和自觉创作意识的作家。
迄今为止,林燕的散文创作方向,可以说是从乡土创作到生态美学。
人类的创作,大多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开始。蓝田的创作群,大部分出身于乡村,创作自然也从乡土出发,描写个人昔日生活的农村环境、成长经历,旧人旧物,属于对昔年生活的回忆和昔日情感的留恋。
曹林燕自然也不例外。
林燕是焦岱川洋峪河人。洋峪河属于浐河支流焦岱河的支流之一,由发源于云台山,在古籍《水经注》分别称为"大谷水"和"孟谷水"的大小洋峪河汇流而成。二水合流后,于今焦岱镇西北,柳家湾以西汇入焦岱河。
洋峪河流域,大大小小分布着十多个村子。这些现存的村子,据我的初步判断,全部由明清时期移民形成。从平川的张家村到山中的肖梁,移民总的搬迁顺序是从北到南,从川到岭。而林燕的出生地东光村,属于洋峪河初出峪口,平川初步形成的初始之地。
自幼生活在此,林燕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充满了感情。在第一部散文集《从故乡出发》里,她描写了故乡别样的美丽风景,充满了对故乡的倾心,对桑梓的热爱与自豪,你从这里可以读到洋峪河的河流、池塘、晚风斜阳,已经故去的一个个亲人,以及那些像风一样逝去的再不回来的岁月……
孩子大了,总要告别父母,走出故乡。几十年过去,经过人世间的风雨沧桑,我们却又要回望故乡。只是人去事非,加上工业化的影响,故乡再也不是旧时模样。于是在回忆旧事,描写乡愁的同时,总会产生一些对村庄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过去的村庄到底有哪些因素值得作为财富留给未来?怎样才能留住我们心目中的村庄?如何通过感性的文学语言把这些理性的思考表达出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旧日物事的怀念和留恋?这样林燕的创作,自然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一一自觉阶段。
林燕是经过正规师范教育,学习过美学原理的。她的散文有一个特奌,就是她善于通过一双慧目发现故乡细微的美好之处。她对故乡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洋峪川的山林之趣,村庄之和谐静好、传统农耕的父亲背影和劳动之美,都一一呈现在她的笔下,这是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也是自古以来无数文人所追求的"田园之乐"。
传统的田园生活,农业耕作同自然密切结合在一起,四时有序,乡风纯朴,众多传统文人描写的田园之乐,就是这样一种"桃源情景"。
然而,这种田园之乐的背后,是艰苦的农业劳动。传统文人心中的田园之乐,只看到了传统农村生活美好的一面,忽视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属于浮光掠影式的浅薄描述。
陶渊明归去来兮,充满了对传统田园耕读生涯的想往。他对田园和自由的喜爱发自内心,但最终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的却是农民的艰辛和苦难,所以才要寻找他的桃花源。
现代人对进城趋之若鹜。城市繁华而便利,有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设施健全,交通方便,并且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人们奔城市而去,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对枯燥艰苦农业劳动的逃避。而城市化的发展,使乡村进一步空心化,只剩下了老弱病残。而城市的物质生活是丰盈的,但浮躁喧嚣的生活掩盖不了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贫瘠。在这个日益追求感官刺激的时代,我们又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人态的生活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其中生态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称之为生态环境。传统农村生态,正在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水乳交融,万物欣欣向荣,循环有序,人类循季而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夲身就是一种美,即生态美。
城市也是有生态的。山水、草木、花卉,园艺,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和美的人。
生态美学,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打通城乡,重构生态,实现城乡生态的整体协调。
事实上,现代工业和科技解构了传统农村,然而它使农业劳动简单化,反过来为我们重构农村生态,寻找现代的田园之乐提供了条件。
而乡土美学则属于生态美学的一部分,其实质是在新的条件下重构农村生态,实现现代人的田园之乐。
于是,曹林燕对于现代精神家园的写作,感性之外,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她利用善于发现和描述乡村之美的心灵和文笔,进一步挖掘了洋峪河山林的幽静和野趣,上一代人简单却又充实的田园生活,以及传统节气的物候之象和文化涵义,这就是她的第二本散文集《人间时光》,而她的写作,使偏僻的洋峪川渐为世人所知,慢慢唤醒了人们对田园的记忆和重新向往。
另一方面,她在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固守寂寞和孤独,坚持生态散文创作。她对灞河两岸风物的观察和记录,已有十年之久。她观察花草和水鸟,细致入微,有着准确和独特的个人体验。她知道柳有雌雄,柳芽颜色有异。一次她因为观察,以致淋雨感冒。
河流、村庄、坡野、天空、街巷、菜畦、山沟、树林、栈桥、堤岸、草地、野花、草药、昆虫、飞鸟、涉禽、节气、书籍、美食、茶汤、小人物……都一一出现在她的笔下。记录日常的同时,是在探入生活与自然界,与草木交流,也同自己对话。
人其实是生态的一部分,无人,便无生态的意义和趣味。由于人工机巧,使得人日益脱离自然,变得浮躁,变得喧嚣,变得短视。如何回归自然,使自己和自然重新触为一体,这是生态美学的意趣所在。
因此,在观察自然的同时,林燕还在观察灞河两岸和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人们,将她们谈话和活动记录下来。河对面的白鹿原的乡野耕作,河滨路和广场上散步和晨炼的行人,附近的城乡接合部街巷里的园艺,贾沟的工作室周围,人工和天然结合在一起,俱进入了她的写作范围。
冬天在贾沟翻新工作室门前的菜地,她听见雪粒窸窸窣窣打在竹叶上的声音,沟里野鸡扑啦啦的声音,对面坡梁上斑鸠幽远的“咕咕咕”声,村人下地的脚步声,听沟侧窑洞里师父与人隐隐谈话的声音和从圆通寺中传来的悠悠禅音。在写一个拔菜的农妇时,她看到了她爱美的风流。写一个放羊的老汉时,写他的拙朴,以及从中透出的精明。她写手艺人唐萍,写摆地摊饭的宋佳,以及河边的采花女。
在《苇丛深处》一文中,她在写物态的时候,忽然写到了一位捞取萍草,作为原料的制香人。初看时愣了一下,表似不附主题,随之恍然大悟。传统制香,原料取之自然,最终融于自然。这正是生态美学应有之意啊。
所有这些,都汇集在《万物从容》这本书中。其言浅意深,似乎散淡随意,实有曲径通幽之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描写生态,其实也可以看作写作诀窍。只有把握时代方向,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写作上不断取得进步。
(三)散淡清远的文字风格
我结识曹林燕,也不过两年时间。
二O二三年正月初七肖坡灯笼会,水清梦蓝皇甫川网上文学平台在肖坡村虎章兄家举行初次聚会,林燕受邀参加,那是我和曹林燕的初次见面。
甫见其人,恰似清风扑面而来,言谈举止之间,又有书卷之气,这其实是内在文化素养到达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我开玩笑说,林燕有古代淑女之风。
后来林燕散文成集,《人间时光》和《万物从容》我也各收了一本,仔细品味,果然文如其人。
林燕的文风,总的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散淡清远。
所谓散即随意,自然,所写片篇大多随兴而起,为心苗所发,毫不矫揉造作。淡,指无宏大叙事,无夸张喧染,心绪平和,文字恬淡。清,出尘不染,似清风,似清泉。远指以小喻大,幽径通幽,富有理趣。
这种文风的形成,同她的出身,写作方向和内容、所受教育和价值观多种因素有关。
林燕网名叫"芷芩儿",芷指白芷,一种一年生香草,屈原《离骚》中有“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它比喻优美的品质。芩,古书上指芦苇一类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紫色花。”《诗·小雅·鸣》中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芷芩在古人看来,都是乡野佳草。曹林燕取此网名,其实准确地描述了她的出身和情趣。
她出身于洋峪河的农家,在这里一年年长大,风从山林田野上吹过,水绕村庄流过,父辈们耕作收获的场景,父亲劳作的背影,母亲饲弄的小菜园,这些,都在她的心灵中扎下了根,经年难消。
田野中充满了乐趣。一年四季,各种野花、草木,春日萌发,次第开放,冬日萧瑟都在她心中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心中充满了童趣,可以蹲下身子,花半天时间去倾听那青草萌动的潜息,或者去观察母亲菜园子里一丛丛辣椒茄子吐蕊开花的律动。而香椿树上的“花媳妇”、“臭癍虫”,躲在墙角、羞于见人的斑蝥、雨后新晴刚出地面,充滿了泥土气息的蚯蚓、伏在菜花上嗡嗡闹着的黄蜂、在花丛间来回飘飞的花蝴蝶、满山乱窜的野猪、黑熊……还有那闻声缩成一团、靠滚动逃生的刺猬,也在她心中留下了印痕。她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同她自幼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多年后,当她回望故乡时,流经东光村的那条隐秘河流,川后的沟沟坎坎,村中的老井、空心老槐、充满了欢乐和幻想的泡桐,蓝得令人心醉的天空、坡上悠闲吃草的羊群、父辈们躬耕的身影、麦场上的欢腾热闹和人去场空后的寂静、村庄上舞腾上升的缕缕炊烟......都在她的眼前和笔下一一浮现了出来。没有大场景,也不须进行文字上的买弄,只是幼时记忆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就是散和淡。
乡间记忆,清风,清晨,清草,清露……“露珠饱满,脚一碰路边的草丛,便‘噗噗噗’地纷纷落下,像团了一夜的美好心事,被路人不经意间打扰了,惊慌地骨碌碌地滚落在大地上。那么晶莹,那么可爱,还那么嫩……”山林意趣,不染红尘,这又不是"清",又是什么?
《万物从容》,更是她在县城日常生活的记录,散步,读书,喝茶,闲坐(作者自称为发呆),所见,所闻,所思,所得,落笔即成文章,散到了极奌。
她写灞河夹岸的风景、生态,涉及水鸟、水草、树木、原坡、田野、果林,村落、沟壑等,她将自己融入其中,同自然对话,同自己对话。其中。语言和文字尽管以随性为主,但这随性却是同灵性结合在一起的,将文学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将主观和客观结合在一起,这样她笔下的万物,便不是简单的物自身,而是体现着作者主感体验和情思的活物,显得灵动自然,富有生气和情趣。我认为,林燕生态散文的独特风格,此即为一。
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同曹林燕的价值观取向有关。喜欢接近自然的她,不喜欢红尘喧嚣,她能忍住孤单,自处静观,这样她对物的视觉和味觉就异于常人,才能注意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细微之处,也形成了她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文风。
林燕喜欢水墨画,而水墨画主要通过黑白两色和墨色浓淡描绘物态及其意趣,特别是后者,对作者对于物夲身的特点要有高度的把握。恬静的思维状态,加上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这也是她的生态作文清新风格的原因之一。
散文创作中"白描"技法的应用,使得林燕生态散文的写作更加随意自然古朴,越来越简约,因而越来越有味道。其实,这是文学创作功力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春的味道,不在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在于"淡极始知花更艳"。林燕散文自觉地向这个方向在走,"朴淡"风格日益明显。
林燕对生态性很浓的城市布局也情有独钟。她喜欢那些生态窄巷,巷中人家的菜畦,他们门前的花木等。她同他们交流,对话。
林燕生态散文的物是散的,文风淡泊,为何又有趣味呢?这同其散文"远"的特奌有关。单独叙述物态和事态,也就是一般人说的物境和情境,是远远不够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若能小中见大,从细微之处,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理,发人深思,文章境界则更上层楼,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理境"。这样的文字在《万物从容》中处处可见。
她在《树比人寿》中说,"我每天经过树木,也经过人群,看到树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人的精神状态,我想到树是沉默的,而人是浮躁的。树能固守本心,守护大地。而我们人呢,能否像树木一样,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润泽后世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大问题。"
的确,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四)雨夜等客的宋人情趣
今日又读林燕的《万物从容》。
林燕的日常生活和笔下文字,颇有些宋人的意趣,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悠静,雅致,赋与日常生活不一般的情趣,发掘其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作者在《早晨的茶事》中说,"早晨光线明亮,草木葳蕤。一人喝茶,茶香扑冽。又有寂寞映了一个人的心。再吃些母亲盐腌酱拌醋捉的辣椒、姜蒜相凝及麻油所沥的野生苋菜,觉得此种意境有奌山人听了一天雪的感觉。山人寂寞,因心中无芜杂,无俗事。山人听雪,发呆,静坐,心静如山窗初曙,白纸里透着黎光。"
读着林燕的文字,我想起了宋代赵师秀的《约客》一诗,这诗是这样说来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 "黄梅”、“雨”、“池塘”、“处处蛙”,奌明了写作背景正是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即林燕所说的"生态",雨声不断,蛙声一片,很“热闹”的场境,其实反衬出屋子的“寂静”。作者在屋子里静静地等待着客人。正是有这份宁静,作者才会将江南梅雨季节的"生态"尽绘于笔下。这并非单纯的写境即"景语",而是带有作者的情绪和思绪在内,也是"情语"。
然而不仅于此。夜深了,客人未至,作者还在等着。这样“家家雨”和"处处蛙"就别有意味了。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虽然体现了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但也阻碍了客人按期赴约,流露出诗人的某种无奈情绪。“处处蛙”虽然烘托了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却也折射出了诗人的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夜深不寐,作者继续等着,他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和他一起举棋消愁。百无聊赖之际,见灯芯燃久,生了灯花,便下意识地用棋子去敲。正是这单调机械的动作,一下子打破了房间的沉寂,冲淡了作者的思虑,翻令诗意大为生色,诗人久等无聊,而又期望客人践约的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通过敲棋这一细节,有意无意之间,赋与了作者寂寞生活的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使我们愈品愈有味,这就是作者要反映的"情趣"。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喧闹与林燕无缘,她于红尘的喧嚣中,寻找着属于她自已的那份宁静和寂寞,将自己的心灵融于自然,观察入微。寸寸节节的文字,反映着她对于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我相信,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她也一定会达到赵师秀《约客》一诗所体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