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铸医魂的跨界书写,马学林《赞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二华佗》诗词鉴赏撰稿:马 彦
一、引言:以诗铸医魂的跨界书写
在中医文化长河中,华佗如同北斗星辰,其外科圣手与麻沸散的开创性贡献,早已超越医学范畴,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当代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跨越七律、五律、绝句及四大词牌(鹧鸪天、天仙子、山花子、翻香令)的艺术疆界,为这位东汉医圣构建起一座立体的文学纪念碑。这组作品不仅是对华佗生平功业的诗意再现,更是通过古典诗词的格律密码,完成了一场医学精神与文学审美的深度对话。
二、主题架构:三重维度下的医圣图谱
马学林以“医术·医道·医魂”为经纬,在十首诗词中织就华佗的完整形象。
1. 外科圣手的技艺解构
七律首联“悬壶济世展雄姿,妙手回春举国知”如手术刀精准剖题,以“雄姿”奠定医者气魄。《鹧鸪天》中“金刀麻沸破玄关”,将外科器械与麻醉药剂并置,暗喻华佗“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后汉书》)的惊世技艺。五绝“麻沸启新方”以五言绝句的极简形式,浓缩麻沸散颠覆传统疗法的革命性意义,与七绝“刮骨刀挥除毒瘴”形成微型史诗般的呼应。
2. 天人相应的哲学升华
《天仙子》“五禽戏演聚英贤”化虎鹿熊猿鸟为阴阳符号,将导引术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山花子》“刮骨功成消毒瘴”以“毒瘴”喻病邪,赋予外科手术荡涤乾坤的宇宙意识。这种从技艺到哲思的跃升,在《翻香令》“脉通经络自周流”中达到巅峰——人体经脉与天地气脉在此形成诗意同构。
3. 文明劫难中的精神涅槃
“青囊未就寸心丹”(《鹧天》)、“医书焚未绝”(五绝)等句,将《青囊经》被焚的史实转化为文明传承的隐喻。七律尾联“千秋医苑颂高师”与五律“千年颂大仙”,在不同诗体中形成精神共鸣,使华佗形象从历史人物升华为永恒的文化图腾。
三、形式实验:古典容器的现代性激活
诗人通过不同文体的特性,展现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创造性驾驭。
1. 律诗:结构张力与医学体系的镜像
七律中二联“麻沸散成光圣术,金刀疾去立宗规/五禽戏演强身法,刮骨功彰旷古奇”,严格遵循“二三联工对”的律诗规范,恰如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系统思维。五律“巧手开新路,金刀破疾渊”在紧缩的二十字内,完成“济世—创新—破疾—传承”的逻辑闭环,体现五言诗特有的密度美学。
2. 绝句:历史瞬间的诗意定格
七绝“刮骨疗疴惊鬼斧” 以28字浓缩《三国志》典故,末句“青囊烬后颂宗师”在灰烬与颂声的冲突中,迸发悲剧美学力量。五绝“百姓同声赞,千年颂大仙”以民歌般的质朴语言,实现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的转换,展现绝句“言简意远”的艺术特质。
3. 词牌:长短句中的精神图谱
《鹧鸪天》上下片“祛痼疾,靖烽烟”的三字对仗,模拟外科手术的精准节奏;《天仙子》“铸造辉煌举世仙”打破韦庄体常规,以七字句突显医圣的旷世功绩;《翻香令》“药香味,千年续,济神州”的阶梯式递进,在苏轼体的框架中注入现代语感。这些词牌的创新运用,使古典形式焕发新的表现力。
四、语言炼金术:医学术语的文学转译
马学林创造性地将医学词汇转化为诗性符号,形成独特的意象系统:
1. 器械的圣化
“金刀”在十首诗中反复出现,从实用工具升华为“破玄关”“立宗规”的文明利器。《山花子》“金刀麻沸启玄关”更将外科器械与道家哲学融合,使手术刀成为贯通天人之境的法器。
2.方剂的意象化
“麻沸散”被赋予“启医渊”“破疾疴”的多重象征,既是具体药方,又是医学革命的图腾。《鹧鸪天》“麻沸破玄关”以药剂破解生命奥秘,暗合《黄帝内经》“通神明之德”的医道追求。
3. 典籍的涅槃重生
“青囊”意象在七首作品中演化出“未就”“烬后”“成灰”等变体,最终在《翻香令》“真道立寰丘”中完成从物质文本到精神道统的转化,形成“焚书—续道”的辩证叙事。
五、文化坐标:传统的多维对话
这组诗词的价值,在于构建三重文化对话空间:
1. 与史学文本的互文
《后汉书》中“刳破腹背”的记载,在七律“金刀疾去立宗规”中被赋予仪式感;《三国志》刮骨疗毒的史实,经七绝“惊鬼斧”的诗化处理,成为武侠小说般的传奇场景。这种文史互鉴,使坚硬的历史骨骼生长出文学的血肉。
2. 与中医哲学的共振
“五禽戏演风云合”(《山花子》)将导引术对应五行运转,“脉通经络自周流”(《翻香令》)使人体气血与自然节律同频。诗词成为阐释《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的诗性注脚。
3. 与现代价值的接轨
《鹧鸪天》“千秋犹见回春手”与抗疫时代“最美逆行者”形成精神呼应,《五绝》“千载术流芳”则暗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古典医魂由此获得当代性阐释。
六、结语:银针与平仄的双向针灸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恰似华佗手中的九针,以平仄为经络,以意象为腧穴,在格律的银针起落间,完成对中医文化的诗意诊疗。当“麻沸散”化作词牌中的平仄韵律,当“青囊经”在焚毁与重生中轮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古代医者的颂歌,更是中华文明自我疗愈的文学见证。这十首作品如同十味配伍精当的方剂,在传统与现代的文火中慢慢煎煮,终成滋养文化根脉的汤液——让历史在诗中苏醒,让医道在诗韵里永生。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