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秋归
文/曾小蓉
月照千山大雁飞,西风送影故人回。
清江暮晚寒霜露,却见箫声战马陪。
网络点评
《秋归》是曾小蓉创作的一首七绝,以秋夜归乡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组合与情感对比,展现了深沉的秋思与历史感。以下从意象、情感与艺术手法三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融合与张力
自然意象的静谧美
首句“月照千山大雁飞”以宏阔的视角勾勒秋夜图景:明月倾泻千里山川,雁群南飞,既有视觉的壮丽(“千山”),又暗含时序变迁的象征。次句“西风送影故人回”中,“西风”强化秋意萧瑟,呼应《秋吟之二》“西风乱点落衣香”的灵动感,而“故人回”则赋予画面人烟气息,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
人文意象的冲突与深意
“却见箫声战马陪”是全诗转折点。前文“清江暮晚寒霜露”以冷色调渲染秋寒,与《秋夜》中“霜华初落夜寒生”异曲同工;而尾句突现“箫声”与“战马”,前者婉约缠绵,后者雄浑悲壮,二者并置暗含历史沧桑或征人归乡的复杂心境。此手法类似《秋吟之十二》“电闪雷鸣天地震”中自然与刚烈情感的碰撞。
二、情感的递进与矛盾
归乡的温情与孤寂
“故人回”点明主题,但“寒霜露”又暗示归途艰辛,与“驻足欲诗宽寂寞”的寂寥感相通。尾句“战马陪”可能隐喻战乱记忆或家国情怀,赋予“秋归”超越个人离愁的厚重感,与“雁阵南飞惹相思”中的单纯思念形成对比。
时空的交织
诗中“月照”“暮晚”强化时间流逝感,而“大雁飞”“故人回”则串联空间跨度,暗含游子漂泊与归乡的双重轨迹。这种时空交织手法在“桂花月里风初定”中的物候哲思中亦有体现。
三、艺术手法解析
对比与留白
前两句以自然意象铺陈秋夜静谧,后两句通过“寒霜露”与“战马”的冷峻意象陡转,形成情感张力。末句未言明“箫声”“战马”的具体关联,留白引发联想——或为追忆沙场旧事,或隐喻和平与战争的永恒辩证,与卷尾语“落叶穿透岁月的永恒”中的哲思相契。
声景结合的意境营造
“箫声”与“战马”的听觉意象打破视觉画面的沉寂,赋予诗歌立体感。类似手法见于《秋声》中“万籁无音听脚声”的细腻捕捉,但此诗更显苍凉。
结语
《秋归》以秋夜归途为线索,融合自然之景与历史之思,在传统秋意书写中注入刚健之气。其意象的冲突与留白,既延续了“秋词”的恬静优雅,又拓展了如“雁阵南飞”的相思主题,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堪称秋日七绝中的别调之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