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记忆拾掇
文/金浪
又到了一年一季的春种时刻了,走在户外,看着宽阔的沃田,曾经的这个时节,农户都开始收拾农具备耕。记忆深处,尽都些绳绳索索,可这些绳绳索索,是传了几干年的农耕文化与庄户人的手艺,值得留下一篇拙文,以示纪念。
“头九二九,关门闭手;三九四九,冻破茶酒;五九六九,净屁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掮上耙走;九九加一九,犁铧遍地走。”这个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春天农事耕作的时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时间已到,诸事必须先放下,万万不可耽误农话,春种秋收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对农人来说,关系到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心须抢在前头。随着农业种植的调整,这里农活都好像被慢慢的淡忘了!
记得刚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村都面临着农具少的情况,家家户户都重做了各种农具。
我的家乡地处河西走廊门户,平顶山下。每年到了惊蛰过后,天暖地消,人们开始忙乎春耕播种准备工作。春分前,家家户户筛选和购买好了种子和化肥,把春种时所用的农具都要检修一遍。
春种的农具主要有耧、耙、犁和石头磙子。
耧有种耧和耖耧之分,也有两角耧和三角耧。只是种楼有对耧和开耧两种,对耧拉杆对在一起,可供一对牲口拉之播种,开楼可用一个牲口拉之。两角耧和三角耧都有对耧和开耧。但轻重不一,两角耧轻,三角耧稍重。用时按牲口的强弱用之。
至于耧的制作,有耧把、耧腿,耧筒、小犁铧、耧斗、耧蛋、耧球、耧杆组成。楼斗制作精致且有艺术性,它和人们一般用的斗和升子不一样,底部前高后底,便于种子从籽眼流出,籽眼内用一根细小的绳子拴一根芨芨棍,并吊一耧蛋子,楼蛋是用一种细腻光滑的石头磨制,磨制好的耧蛋再雕出拴绳子的地方,且钻一小孔。耧蛋一般是圆形吊着的,播种时扶耧者左右摇摆,耧蛋随之左右来晃动,碰之籽眼下面装有耧筒的一小木池的地方,将种子均匀打散后进入耧筒播之土壤,耧蛋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悦耳动听。两角耧和三角耧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三角耧中间多加一条耧腿。
春种期间如有冬前没经过犁耙碾打好的地,必须用犁头犁过,用耙耙平,再用石头滚子碾压后方可用耧播种。
山区一般是前边用犁头犁,后面专门有人紧跟着溜种,种好用耙把地耙平与耱平。
犁头有两种,一种叫大犁头,犁身上细下大,装一张大犁铧,铧长约三十公分。一种叫耖犁,形状与大犁头相似,只不过犁把下面着地处中间取空,左右各安一张中等犁铧,铧长二十公分。犁头大都用一根拉杆,犁地时用一对牲口拉之。无论是犁地还是播种,乡下人还一个有趣的谜语:“绳绳索,绳绳索,三个尻子十个脚。”意思是套牲口时耧和犁头上拴有牵拉牲口的绳子,哪个牲口不听话,可轻轻拉一下绳子,牲口便知咋走。
三个尻子是人一个,牲口两个(一对牲口),十个脚是人两个,一对牲口八个。但这谜语一般针对套一对牲口而言。套牛不用围脖子和枷绊(板)子,用档格,套一对牛犁地用短档格,拉磙子压地和碾场用长档格,套一头牛用独档格。耙是一种用来耙地的农具,用两根同样长的硬木材料做成,两根木头加工成宽窄薄厚一样后,之间用四根细小木头将长木连接作为支撑,再按尺寸凿眼后安上长度为十公分的耙齿,前后木头上的耙齿子不能对称,必须错开,耙地时才能耙出垄沟。
磙子,也称石头磙子,专业术语叫“正六柱体”,用来碾平耕地和打碾粮食所用。
磙子大都用石头打制,六棱型,一般由专门打制石材的石匠打制。两头各凿十公分深的直径五公分大的窝子,用来安装滚脐,人们都叫磙脐眼,用时将拨枷套在磙脐上,一头套上绳子拴所套牲口的枷板上和档格上。
记得刚不上学时夏收打碾粮食时,我赶着牲口打场,比我大好几岁的邻居哥牵着性口拉着头磙子,头戴一顶用麦桔编制的草帽,嘴里大声唱着一首民歌(也说漫少年,也叫花儿):“青石头磙子六棱子,长麦草碾成了WenWen(芠芠)子。红花衣裳的绿裤子,尕妹子越长越稀奇。”
上述除磙子用石材,其余农具都用一些硬质木材,如桦木和果木等制作。 庄户人种田收碾除了上面这些主要农具外,还有打土块用的榔头、套牲口用的围脖子和枷绊(板)子,铁钗子,锄草用的锄头和铲子,收割时用的镰刀,打碾时用的木铣和木杈,清筛粮食时用的簸箕、筛子、木制风车,拉运时用的架子车等,都缺一不可。
从木制农具经过许多工匠的研制到铁制农具,再到现代化的遥控操作,是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规律。现今这些古老旧的农具现今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均已闲置,只有尘封在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
高金奎:笔名,金浪,甘肃省古浪县人。爱好文学、书法、唱歌、摄影,以此陶冶情操、修养品质。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