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东阿药王山(上)
文/刘玉伟
2024年11月下旬,我们跟西安和爱去河南、山东五日游。在游览过山东省聊城市东阿阿胶城后,又游览了就在阿胶城后面的东阿药王山。东阿药王山也是东阿县里城,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药王山融自然美景与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于一体,山上庙宇众多,有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龙王庙等。
人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药王山上的四大殿里供奉着佛教“东方三圣”消灾延寿的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八大药王、送子观音、财神、文昌神等神位30余尊。因百姓祈福朝拜需要,形成了佛道教众神共居一庙的特色。这里是祈福求寿的灵山福地,因此,山上烟火旺盛,游人众多,逢节假日人流量日以万计。
山东聊城东阿县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从商代的伊尹到春秋时的扁鹊,从晋代名医王叔和到宋代的儿科圣手钱乙,都曾在东阿一代行医济世,而金代的伤寒大家成无忌更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千百年来东阿县就有拜药王的风俗,许多地方都有药王庙,老百姓生病了喜欢向药王祈求健康、平安。据说在清代,就连康熙、乾隆皇帝在南巡时,也曾在此祈求健康,并题匾题字留念。药王山下的洛神湖边的巨石上,那两个红色大字“神山”就是乾隆御笔。在古代阿胶当地就有了“祈福祈寿求平安,请到东阿药王山”的说法。
我曾经去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药王山,这是纪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他被后人称为“药王”,那个药王山真的很大很壮观。因此,我们那天来到东阿药王山时,我放眼望去,东阿药王山真的不高也不大,但却建造的精巧别致,处处用心。当我们沿着台阶登上山顶,看到这里风光秀美,钟灵毓秀,山的对面有充满神话色彩的洛神湖,脚下就是被乾隆皇帝称为“神山”的东阿药王山,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平民百姓在这里三叩九拜,这里还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中药瑰宝东阿阿胶,才高八斗的曹植也在这里留下了传诵至今的名篇《洛神赋》。
洛神湖800亩水域宽阔,水势浩渺,河岸上垂柳依依,绿树成荫,站在药王山顶收尽入眼帘的洛神湖就像是明眸善睐的洛神一样婀娜多姿。正如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的那样“瑰姿艳逸,仪静休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的那首《七步诗》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天在东阿药王山山门那里,当小刘姑娘说到这首诗歌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齐声朗读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尤其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大家都是张口就来。曹植的这首诗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说出了兄弟情的重要关系,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和好评。南朝宋文学家谢灵方对曹植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清代初期的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洛神赋》是曹植在做东阿王时,曾在此留下的名篇,这片湖水也因此得名洛神湖。
药王山上有座“福寿台”,用高浮雕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福寿文化,东侧主题为“福如东海”展示的福文
化;西侧主题为“寿比南山”,展示的是寿文化。在寿文化石雕群中,人们能看到很多跟养生有关的典故诗歌等。比如长寿皇帝乾隆长寿的秘密,那一首《十叟长寿歌》,更是为我们这些老年人了怎样才能养生的十大法则。
刘玉伟,2025年3月20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