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者
郭占奇,一九四九年农历二月生,河北省曲阳县南留营村人,大专文化。1971年初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涪陵军分区,1989年就地转业在涪陵工作。热爱传统诗词及书法近六十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为涪陵地区作家协会首届会员(并书写成立大会横幅),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涪陵地区书法协会首届理事和涪陵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在正规的全国诗文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及精品奖、优秀奖多次。拙著《芝兰集》(上册为《寓庐诗话》,下册为诗词集《天高茶对月》和文集《涪陵赋》共计63万字)由北京线装书局于2023年8月出版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柳笛
文/郭占奇
声穿林樾逐云飞,无调无腔随意吹。
吹得时光倒流转,身心都到幼年时。
注:飞吹可读如fi和ci。时亦可读如sei。
网络点评
《柳笛》这首作品通过自然意象与时空转换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传统诗歌中罕见的童心回归主题。以下从音韵技巧、意象构建、时空哲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音韵层面的突破性探索
方言入韵的韵律创新
诗中"飞(fi)""吹(ci)""时(sei)"的发音标注,打破了传统官韵系统,暗合南方方言的入声特点。这种处理既延续了《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音韵传统1,又与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拟声造境手法异曲同工。特别是"时"字读作sei,形成闭口韵的余音缭绕,模拟笛声在林间回旋的声效。
节奏的自然流动
"无调无腔随意吹"通过重复的仄声字(调、腔)与平声字(随、吹)交替,形成类似笛孔开合的气流节奏。这种声律设计与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的自由节拍相呼应,将即兴演奏的韵律转化为文字节奏。
二、意象系统的双重建构
自然意象的立体呈现
"林樾"化用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田园意境,"逐云飞"暗合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声画转换技巧。笛声作为贯穿性意象,既具备"穿林"的物理穿透力,又拥有"逐云"的视觉延展性,形成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时空折叠的哲学隐喻
"时光倒流转"的表述看似违反物理规律,实则暗含道家"返璞归真"的时空观。这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突破线性时间的生命思考形成对照,更接近陶渊明《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空折叠状态。
三、文化原型的解构与重构
柳笛意象的符号转化
不同于传统诗词中"羌笛""玉笛"的文人化表达,柳笛作为民间玩具的介入,消解了笛声的悲怆色彩(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这种平民视角的转换,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唇焦口燥呼不得"的民间苦难书写形成互补。
童年记忆的集体唤醒
"身心都到幼年时"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触及农耕文明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集体记忆。这种返童书写,既是对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再现,也是对柳宗元"回看天际下中流"的出世姿态的逆向解构。
延伸思考:
该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展现出三个现代性突破:①方言发音的韵律实验打破格律束缚;②玩具意象消解文人符号的严肃性;③时空折叠手法拓展诗意维度。这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恰如赵照谱曲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古调中注入当代精神。
白鹤梁文学
编审/曾小蓉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