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山日耀千年:刘畈垸的烟火与佛光(乙巳年庆典特辑)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一、遥望:烈日下的祈福盛景
站在湖北武穴石佛寺镇区最高的商贸楼顶,我将望远镜对准东南方的连城山。乙巳年二月十八的正午,阳光洒在寺院建筑群上,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檐角彩旗猎猎作响,与连成流动星河般的灯笼相互辉映。母亲曾说,这“长明灯阵”中每个灯笼,都代表着一位未能返乡的红丁,二十元的供奉,点燃的不仅是烛光,更是延续六百年未曾更改的故土牵挂。手机里那张旧照片,母亲年轻时系着蓝布围裙,兜着刚摘的佛手瓜,背后是1992年寺院修缮时的脚手架,岁月的痕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二、古寺源流:岁月沉淀的信仰之根
玉石寺坐落于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镇连城山东南处,其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一位云游高僧途经此地,见连城山山势如千瓣莲台环抱主峰,山腰青玉崖雨后泛着幽光,石纹天然竟似佛影,遂在此结庐修行。据光绪《广济县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青玉崖镌刻《莲花城记》,详述“佛影石光,夜明如烛”之异象,使寺院声名远播。明代鼎盛时期,寺内“金身玉骨”造像工艺闻名遐迩,《黄州府志》载“檀越云集,香火昼夜不绝”。
玉石寺所辖信众以原宋巷地区为核心,辐射万丈湖、龙坪镇等十余个村落,形成独特的信仰圈。土改时期,政府为保护宗教文化,专门为寺院划定山地范围。老方丈回忆:“那时工作组带着罗盘,在山界埋下界石,说‘这是祖宗留下的香火地’。”这份官方认证,让寺院在动荡年代得以保存根基。
三、烟火人间:百年灶台的传承与坚守
正午时分,寺院广场上弥漫着阵阵素斋香。八位系着蓝布围裙的老妪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忙碌穿梭,83岁的母亲和85岁的八婶专注地比拼着刀工,将豆腐精心雕成莲花状。她们身后的竹篓里,新采的艾草与野山椒散发着清新又热烈的混合香气。这些灶台自民国时期便承载着寺院斋饭的烹饪重任,烧的是后山的松木柴,熬煮的是五代人传承下来的素斋秘方。
从我母亲的祖母那一代起,刘畈垸的妇女们便自发承担起为寺院庆典准备斋饭的重任,一代传一代,从未间断。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将对佛祖的虔诚融入每一道菜肴之中,不仅满足了信众们的口腹之欲,更传递着温暖与关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玉石寺所辖佛地信众的赞誉与敬重。
四、庆典欢歌:多元技艺的精彩碰撞
三声法鼓如雷贯耳,震落枝头松针,各村戏班的精彩表演拉开帷幕。陈家桥的采莲船摇曳登场,船身装饰的彩绸在阳光下闪耀,如同绽放的莲花。船工们唱着《目连救母》的古老传说,那悠扬的歌声诉说着孝道与慈悲,引得台下信众纷纷和声。
朱河村的丝弦锣鼓也不甘示弱,敲打出《普庵咒》的悠扬韵律。老鼓手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鼓面上灵动翻飞,鼓点与丝弦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又热烈欢快的氛围。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宋巷村的禅武表演,岳家拳刚猛有力,虎虎生风,与金刚杵法的禅意巧妙融合。年轻武者们身姿矫健,额间汗水折射着唐宋明清的光辉,一招一式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台下信众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五、地缘根系:一脉相承的信仰坚守
我的老家王胜祖村刘畈垸,紧紧依偎在寺庙南侧山麓,宛如孩子眷恋着母亲。据族谱记载,明代迁始祖来到此地,见玉石寺香火鼎盛,深受佛法感召,遂为寺庙捐建钟楼,为寺院增添庄严。如今,祠堂梁木上“万历戊申年”的墨书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见证着家族与寺院的深厚渊源。
80岁高龄的母亲,如同这片土地上无数坚韧的女性一样,坚持为庆典做斋饭。她常说:“灶头冒出的蒸汽,都是祖先传下来的香火。”这种“我在故寺在”的坚定信念,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刘畈垸人的心中。每一块阶石,都承载着先辈们的足迹与汗水;每一条山路,都流淌着家族与寺院一脉相承的血脉深情。
六、信仰馈赠:鹅卵石承载的佛音祝福
寺院后山上,百年古槐枝繁叶茂,与新建的藏经阁相互映衬,诉说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佛祖诞辰的庆典上,寺院广场变身热闹非凡的临时市集。村民们将从连城河新采的鹅卵石精心铺成莲花图案,这些光滑圆润的鹅卵石,经寺院住持开光后,被信众们视为承载着佛音的圣物。
信众们虔诚地选取心仪的“佛音石”,将其小心翼翼地带回家中,置于厅堂或庭院,祈愿它能镇宅祈福,保佑家人平安顺遂。这一枚枚鹅卵石,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玉石寺信仰文化的生动延续,连接着信众与寺院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结语:日耀连城,信仰永恒
当正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漫过青玉崖,那历经千年的晨钟暮鼓仿佛在山岚间回荡。捧着鹅卵石的信众、敲着木鱼的修行者、裹着蓝布围裙忙碌的厨娘……每一个身影都在续写着“玉佛同源”的传奇。石佛寺镇的屋脊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宛如散落人间的佛珠,熠熠生辉。而连城山静静矗立,见证着这一切,将所有的虔诚与烟火,都酿成了绕梁不绝的梵呗,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传颂,诉说着信仰的永恒。
(本文素材源自家族口述史、玉石寺现存碑刻、武穴市文化馆田野调查、《广济县志》《黄州府志》等历史文献,素斋秘方经王胜祖村妇女主任授权披露,地质检测数据来自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