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爱无处不在
柳爱荣
今年春节刚过,我就收到了李永水老师的邀请,为他正在编辑的《歌声里的相守》撰稿。
明知自己水平有限,且多年的惰性所致,脑子里空空如也,笔头也生涩不堪,恐难以完成他的重托。但出于礼貌和无法拒绝的缘由,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在微信里与他戏言道:“您还是做好失望的准备吧,我只能以拙作来凑个热闹了。”尽管李老师为了鼓励我动笔健脑,把稿件的要求降得很低,但我还是觉得力不从心,压力山大。这不,一开始拟题就卡顿了。我很想用“您的爱无处不在”做标题,但又觉得不妥,纠结了好久后,还是决定“不改初心”。理由之一:与李老师2021年编辑的《你的爱无处不在———唱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形成呼应,使人熟悉,有亲切感;理由之二:之于李老师五十年的歌词创作成就,这个题目则是实至名归,他的海量作品,无不是“爱”的结晶!想到此,就定了题目。于是,我也似乎有了思路。
“人生因缘相遇,以诚致远。”此言是对我和李老师之间一段长达十四年之久友情的最好诠释。
2008年夏天,我从湖北江汉油田油建学校退休后,便和老伴一起来济南看望在这里工作的女儿。这期间却不幸发现了“视网膜脱落”,便即刻在济南眼科医院做了手术。住院时认识了陪同老伴前来治疗同是“网脱”的李老师。
当时在那间大病房里,我算是“资深”患者了。因为这个病一般在术后五天就可出院了。可我“玻切”后继发了青光眼,眼压居高不下,比别的病友多住了二十天还迟迟不能出院。眼看着病友们一拨拨地回家了,我心急如焚,焦虑不安。住在对面床上的李老师夫妇见我每天忍受眼睛胀痛的折磨,非常同情和理解,主动跟我聊天以分散注意力,不停地开导我,给我“降压”,我很是感激。
有一天下午,我接到学生张烨从湖北打来的电话:“柳老师,我考上北航了!特意来向您报喜,谢谢老师……”听了电话,我激动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谁知这个细节被细心的李老师观察到了,他像一个高级摄影师迅速地抢拍了这个镜头。几天后,就为我写下了歌词《我们就是您最明亮的眼睛》。
“问月亮,问星星,老师为谁熬红了眼睛……啊老师,您把知识的珍宝给了我们,我们就是您最明亮的眼睛……”
“问秋雨,问春风,老师为谁累坏了眼睛……啊老师,您把闪光的智慧给了我们,我们就是您最明亮的眼睛……”
这首歌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真切的敬爱之情,为师者听之动容。更让我欣喜的是,歌词发表后,短时间内竟然有八位来自南北各地的音乐达人纷纷为之谱曲,呈现出一词多曲,异曲同唱的喜人情景,而我与这些尊敬的朋友们却是素不相识啊!最让我感动的是:自己从教三十多年,含辛茹苦,默默无闻,这次却在远离故土的孔孟之乡受到如此的尊重和厚爱,叫我怎能不泪如泉涌?
《眼睛》仿佛一剂良药,从那天起,我的眼压竟然慢慢降了下来,不久就出院了。我从心底感谢李老师的良苦“爱”心!
本以为眼科医院一别,我们两家就各自南北,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没想到命运的毒手一推,反而延续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2008年冬天,我回武汉体检,竟然发现了乳腺癌,真是祸不单行啊!那些日子绝望中的我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也不让家人向外传递这个信息。但不知为什么,冥冥之中,我还是让女儿把病情告诉了远在山东邹平的李叔叔一家。他们闻讯后非常担心,不断打来电话问长问短。而李老师则又一次用他的音乐法宝来“拯救”我,为我“专属特制”了好几首歌词:《啊!嫩柳》、《我是母亲河上的一棵柳》、《母亲河之歌》……这些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心声,极大地引发了各地作曲家的共鸣,他们即为之谱曲演唱,有的甚至还刻录了光盘。这些非常的“药品”在第一时间里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寄到了武汉。
“爱和温暖是促进人体健康和快乐的激励机制。”那一首首欢歌,一份份祝福,一片片真情,给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终于,我以超常的毅力,坚持做完了长达四个月的六个疗程的化疗,在病魔面前奏响了强者之歌,在歌声中,从至暗的人生谷底走了出来,走过了十四个春秋。这或许是对李老师给我写歌的最好回报吧。
李老师这一辈子都在写歌,诗歌就是他的一切,写着写着,他自己就成了一首歌。这首歌的主旋律就是大写的“爱”:他爱故乡,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党,爱祖国。纵观他五十年的创作成果,无不浸透着“爱”的浓浓情愫,无不闪烁着“爱”的熠熠之光。
在他众多作品中,《故乡爹娘》堪称精品,其创作过程的艰辛,足以证明他为“爱”付出的代价。
2012年初,李老师接受了县文化馆李志邦老师的约稿,让他为“故乡爹娘”个人音乐作品演唱会创作主题歌词。原以为这类题材他曾写过不少:《老柳树》、《我的小村庄》、《父母那辈人》等,有了这些沉淀,再写《故乡爹娘》应该不难。但为了确保稿件的质量,为了“出彩”,李老师却不敢懈怠。从2012年初的第一稿到2014年底的最后一稿,竟然耗时达两年零九个月之长,前后撰写十一稿之多!
难以想象,在那一千个日日夜夜里,李老师是怎样的冥思苦想,呕心沥血!透过阳光,月光,我们仿佛看到了书桌旁,灯光下,电脑前那个疲惫的身影,那双熬红的眼睛……一次次构思,一句句斟酌,一字字修改,一遍遍打磨,其心昭昭,其情切切,日月星辰可鉴啊!
“故乡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有我亲亲的爹娘,爹娘就像门前的大树,日夜守望着我离家的方向……”
“爹娘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是我亲亲的故乡,故乡就像檐下的藤架,长长的蔓儿缠着思念疯长……”
歌词定稿后,经李志邦老师谱曲,如期在个人专题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唱了,那淳朴的乡音,浓厚的亲情,优美的旋律,感人肺腑,使人共情,催人泪下……无疑,李老师的创作又一次成功了,在鲜花和掌声中他又一次登上了领奖台。多年来,他的作品获奖已多达百余项。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无疑,李老师的成功是“奋斗”和“牺牲”的结果,然而我想说的是:“奋斗”一首歌尚且如此,那么几百首呢?“奋斗”十年尚且非常不易,那么几十年呢?真不知道,李老师的如此“奋斗”和“牺牲”图的啥?
他的回答则是:“只想给社会发展注入一点正能量,为他人送上一点精神上的快乐……”平淡无奇的话语,却让我们听到了另一种境界,另一个层面的声音,看到了一个灵魂有高度的人!
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一转眼,我与李老师已有十多年未曾见面了,而我们也都步入古稀之年。但我感觉到他依然年轻,依然意气风发,因为沉迷于歌词创作中的他,坚持着自己的热爱,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也就享受着常人无法享受的快乐和幸福。
“时间不会遗忘任何一个人,但精神却会。有的人在时间里苍老,有的人在精神里常青。”而支撑精神的永远都是信念和追求!
“一条大河奔流了多少春秋,九曲盘旋不改心中的追求。”这是李老师创作于2005年《黄河口之恋》的首句歌词,他曾多次用它作为“题记”,已然成为他的座右铭了。正是有了这个座右铭,使得李老师这一辈子都辛勤地耕耘在精神家园的乐土上,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用那双慧眼,那支妙笔,那颗爱心,热情讴歌美好的时代,赞扬改革开放,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在历史进程的每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上,他都献出了华彩乐章。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他写下了《这一年》;
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他写下了《中国方阵》;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他写下了《开创新世纪》。
“往事越千年,人生弹指间。”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李老师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他既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更是理想社会的践行者。他的这本创作札记,五十多篇歌词背后的故事见证了这一切。
还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李永水老师编辑五十首歌词创作札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纪念他与老伴的五十年金婚。半个世纪中,他的老伴以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特有的任劳任怨,坚韧负重,孝敬老人,养育儿女,默默无闻地支撑着家里家外的一切。这在书中《我们从酸甜苦辣中走来》、《爱是心底一辈子相守的歌》等文章中都有深深地印证。还有2004年他们三十年珍珠婚纪念,李永水老师的散文《妻子、歌词、我》更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妻嫁给我三十年,我歌词创作三十年,歌词伴妻三十年。还要争取继往开来,双双白首高歌的下一个三十年…… ”真是十五的月亮,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啊!在此我也向李永水老师的爱人致以深切地敬意,道一声:妹妹,辛苦了!
柳爱荣夫妇与李永水老师伉俪合影
认识李老师是缘分,更是幸运,作为他的朋友,我以他为荣,为他骄傲,向他致敬。为了表达对李老师的由衷敬意,我用诗的形式,写了下面几句话,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虽然献丑,却是美意。
您的爱无处不在/在田野/在山林/在大海/五十年的潜心之作哟/ 满是您/炽热的家国情怀/ 激昂的音符澎湃/因为您/绚丽的文明之花/在齐鲁大地盛开/祝福您/在无比艰辛的创作路上/继续高歌唱响未来!
作者: 柳爱荣,湖北江汉油田油建学校退休老师。
诵读:李晓方,中共党员,一个热爱朗诵的70后,希望能用用朗诵表达文字的优雅,用声音传送世间之美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