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诗境,经纬赋新声——马学林《赞高德地图》组诗艺术探析撰文/赵建仁
一一(《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
在数字文明与古典美学碰撞的21世纪,如何用千年诗韵礼赞当代科技?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题诗词《赞高德地图》交出了独特答卷。这组创作于2025年3月20日的作品,以平水韵、词林正韵为格律框架,将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等现代元素熔铸于七律、五律、七绝、五绝、鹧鸪天、天仙子、花仙子、翻香令词牌等传统体裁,建构起科技诗学的新范式。这在以前几乎没有见到。
一、古典形制中的科技意象重构
组诗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对传统意象系统的突破性改造。诗人以"乾坤尽入掌心时"(七律)开篇,将手机地图的界面操作升华为"掌纳乾坤"的玄学境界。这种意象转换在十首作品中形成复调:方寸屏幕被喻为"玄鉴"(《翻香令》)、"玉镜"(《山花子》),卫星定位幻化成"北斗云图连巷陌"(七绝),实时路况则具象为"千街水印移星斗"(《鹧鸪天》)。这些经过诗化处理的科技符号,既延续了"镜喻观世"的古典传统,又赋予"鉴往知来"以数字时代的全新内涵。
在空间维度上,诗人构建了多重隐喻体系:"经纬"不再局限于地理坐标,更指代数据网格("纬经细辨掌心收");"云途"既是云计算路径,又暗合"青云直上"的古典意境;"灵钥"(《翻香令》)既象征导航密钥,又呼应道家"通天彻地"的法器意象。这种古今语义的嵌套,在《天仙子》中达到极致:"万象科研方寸田"将实验室微缩为丹田气海,"经度巧,纬灵先"则把坐标系转化为阴阳爻变。
二、平仄格律下的数字美学
马学林对传统诗律的驾驭,在组诗中展现出双重自觉。十首作品严格遵循平水韵与词林正韵,如七律选用上平四支韵,通过"枝""知""姿"等韵脚的绵长余韵,模拟数据流的连续性;《鹧鸪天》采用第七部寒删韵,以"宽""寒""年"的冷色调元音,暗合电子屏幕的蓝光质感。更值得注意的是平仄配置中的科技隐喻:《五律》首联"方寸纳山川,云图万象悬",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的声调起伏,模拟触屏操作的点击节奏;《翻香令》中"瞬通途自会安流"句,通过入声字"瞬""塞"的短促顿挫,再现交通疏堵的瞬时变化。
这种声律实验在《山花子》中尤为精妙:"暗把山河经纬绣,缀星天"句,前七字连续仄声制造数据编织的紧张感,后三字突转平声展现星空展开的豁然。而《七绝·其四》"网织虚游逐逝波",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标准律句,将网络信号波动与江涛意象叠合,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声学共振。
三、诗体差异化的功能叙事
组诗通过不同体裁的特性,构建起对高德地图的多维礼赞。七律以其庄重结构承载宏观叙事:"天地为书翻一页"以典籍喻系统更新,"人寰景象纳新姿"则暗示版本迭代。五绝则发挥凝练优势聚焦微观体验,"千街浮镜底"(其五)以蒙太奇手法压缩时空,"一网慧知帮"将AI助手人格化为古道热肠。
词牌选择更具深意:《鹧鸪天》上下片的三字对句"分经纬,辨坤乾",既符合词谱要求,又形成数据解析的动态画面;《天仙子》单调小令的促节短韵,恰似导航语音的即时播报;《山花子》结句"欲问桃源何处是,镜心仙",利用词体特有的问答结构,将目的地搜索转化为精神求索。这种文体自觉在《翻香令》达到高潮:苏轼原调的773335句式,被赋予"迷津渡,人车乐,万里多"的当代出行叙事,末句"高德益神州"更将品牌价值升华为家国情怀。
四、技术伦理的诗意升华
在炫目的科技礼赞之下,组诗隐藏着深沉的人文观照。《五律·其六》"三街浮镜底,一网系千篇",揭示数字地图对城市记忆的保存功能;《七绝·其三》"八方巷陌入云知",暗示数据采集对市井文化的守护。最具哲学深度的是《山花子》下片:"巷陌游龙鳞甲现,楼台栖鹊羽毛连",以鳞甲喻车流、羽毛代信号,在机械运动中窥见自然生命的律动。这种技术伦理思考,在《翻香令》"有深情、高德益神州"中升华为科技向善的价值宣言。
诗人对技术风险的警觉亦隐约可辨:《鹧鸪天》"不向清风赋美篇"的反讽,暗示数字依赖对诗意栖居的侵蚀;《天仙子》"一镜能窥天地全"的惊叹,暗合庄子"以管窥天"的认知局限论。这种批判维度使组诗超越简单颂扬,进入技术哲学的诗性思辨。
五、时空折叠的修辞实验
在十首作品中,马学林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修辞学。《七律》颈联"云风漫点星辰转,经纬轻拈草木枝",将手指滑动操作重构为星际运动;《五绝·其五》"方寸览无疆"以矛盾修辞法解构空间尺度;《鹧鸪天》"须臾踏遍山河色"则通过时间压缩再现VR实景功能。最具突破性的是《山花子》"云途指隙越千年",将触屏动作考古化为时空穿越的魔法手势。
这种时空实验在《翻香令》中形成完整体系:上片"迷津渡"对应传统出行困境,下片"瞬通途"展现导航效能,末句"益神州"则指向技术造福的未来愿景。三个时空维度在56字中交织,完成从困境到解放的史诗叙事。
结语:新古典主义的科技诗学
马学林这组作品,标志着新古典主义诗风在数字时代的嬗变。其以严守格律为根基,通过意象转码、声律拟态、文体赋形等手法,将冰冷的科技产品转化为温润的诗意存在。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为传统诗词注入当代活力,更在文化维度上重构了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方式——当"灵钥定寰州"(《翻香令》)的豪情与"镜心仙"(《山花子》)的禅意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导航软件的礼赞,更是中华诗学传统在数字文明中的创造性重生。
(全文共2328字,从意象系统、声律美学、文体特性、技术伦理、时空修辞等维度展开论述,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创作特色,最终上升到文化传承的理论高度。)
作者:赵建仁,宁夏大学毕业,《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中国记录》杂志社社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副主席兼宁夏代表处主任,宁夏社会活动家,策划家。
2025年3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