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燕的文字(三)
我结识曹林燕,也不过两年时间。
二O二三年正月初七肖坡灯笼会,水清梦蓝皇甫川网上文学平台在肖坡村虎章兄家举行初次聚会,林燕受邀参加,那是我和曹林燕的初次见面。
甫见其人,恰似清风扑面而来,言谈举止之间,又有书卷之气,这其实是内在文化素养到达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我开玩笑说,林燕有古代淑女之风。
后来林燕散文成集,《人间时光》和《万物从容》我也各收了一本,仔细品味,果然文如其人。
林燕的文风,总的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散淡清远。
所谓散即随意,自然,所写片篇大多随兴而起,为心苗所发,毫不矫揉造作。淡,指无宏大叙事,无夸张喧染,心绪平和,文字恬淡。清,出尘不染,似清风,似清泉。远指以小喻大,幽径通幽,富有理趣。
这种文风的形成,同她的出身,写作方向和内容、所受教育和价值观多种因素有关。
林燕网名叫"芷芩儿",芷指白芷,一种一年生香草,屈原《离骚》中有“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它比喻优美的品质。芩,古书上指芦苇一类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紫色花。”《诗·小雅·鸣》中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芷芩在古人看来,都是乡野佳草。曹林燕取此网名,其实准确地描述了她的出身和情趣。
她出身于洋峪河的农家,在这里一年年长大,风从山林田野上吹过,水绕村庄流过,父辈们耕作收获的场景,父亲劳作的背影,母亲饲弄的小菜园,这些,都在她的心灵中扎下了根,经年难消。
田野中充满了乐趣。一年四季,各种野花、草木,春日萌发,次第开放,冬日萧瑟都在她心中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心中充满了童趣,可以蹲下身子,花半天时间去倾听那青草萌动的潜息,或者去观察母亲菜园子里一丛丛辣椒茄子吐蕊开花的律动。而香椿树上的“花媳妇”、“臭癍虫”,躲在墙角、羞于见人的斑蝥、雨后新晴刚出地面,充滿了泥土气息的蚯蚓、伏在菜花上嗡嗡闹着的黄蜂、在花丛间来回飘飞的花蝴蝶、满山乱窜的野猪、黑熊……还有那闻声缩成一团、靠滚动逃生的刺猬,也在她心中留下了印痕。她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同她自幼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多年后,当她回望故乡时,流经东光村的那条隐秘河流,川后的沟沟坎坎,村中的老井、空心老槐、充满了欢乐和幻想的泡桐,蓝得令人心醉的天空、坡上悠闲吃草的羊群、父辈们躬耕的身影、麦场上的欢腾热闹和人去场空后的寂静、村庄上舞腾上升的缕缕炊烟......都在她的眼前和笔下一一浮现了出来。没有大场景,也不须进行文字上的买弄,只是幼时记忆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就是散和淡。
乡间记忆,清风,清晨,清草,清露……“露珠饱满,脚一碰路边的草丛,便‘噗噗噗’地纷纷落下,像团了一夜的美好心事,被路人不经意间打扰了,惊慌地骨碌碌地滚落在大地上。那么晶莹,那么可爱,还那么嫩……”山林意趣,不染红尘,这又不是"清",又是什么?
《万物从容》,更是她在县城日常生活的记录,散步,读书,喝茶,闲坐(作者自称为发呆),所见,所闻,所思,所得,落笔即成文章,散到了极奌。
她写灞河夹岸的风景、生态,涉及水鸟、水草、树木、原坡、田野、果林,村落、沟壑等,她将自己融入其中,同自然对话,同自己对话。其中。语言和文字尽管以随性为主,但这随性却是同灵性结合在一起的,将文学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将主观和客观结合在一起,这样她笔下的万物,便不是简单的物自身,而是体现着作者主感体验和情思的活物,显得灵动自然,富有生气和情趣。我认为,林燕生态散文的独特风格,此即为一。
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同曹林燕的价值观取向有关。喜欢接近自然的她,不喜欢红尘喧嚣,她能忍住孤单,自处静观,这样她对物的视觉和味觉就异于常人,才能注意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细微之处,也形成了她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文风。
林燕喜欢水墨画,而水墨画主要通过黑白两色和墨色浓淡描绘物态及其意趣,特别是后者,对作者对于物夲身的特点要有高度的把握。恬静的思维状态,加上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这也是她的生态作文清新风格的原因之一。
散文创作中"白描"技法的应用,使得林燕生态散文的写作更加随意自然古朴,越来越简约,因而越来越有味道。其实,这是文学创作功力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春的味道,不在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在于"淡极始知花更艳"。林燕散文自觉地向这个方向在走,"朴淡"风格日益明显。
林燕对生态性很浓的城市布局也情有独钟。她喜欢那些生态窄巷,巷中人家的菜畦,他们门前的花木等。她同他们交流,对话。
林燕生态散文的物是散的,文风淡泊,为何又有趣味呢?这同其散文"远"的特奌有关。单独叙述物态和事态,也就是一般人说的物境和情境,是远远不够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若能小中见大,从细微之处,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理,发人深思,文章境界则更上层楼,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理境"。这样的文字在《万物从容》中处处可见。
她在《树比人寿》中说,"我每天经过树木,也经过人群,看到树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人的精神状态,我想到树是沉默的,而人是浮躁的。树能固守本心,守护大地。而我们人呢,能否像树木一样,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润泽后世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大问题。"
的确,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