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镜庵诗稿》,清刘翼明撰,周斯盛选。葛春臻先生、赵存荣先生据民国山东省立图书馆钞本校注。葛春臻,字致达,号俶翁,1962年生,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前徐家庄人,辑注有《石门寺诗留》《琅琊台诗存》。赵存荣,1968年生,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东抬头村人,法律工作者,爱好古典文学,尤致力于研究发掘地方文化。葛春臻、赵存荣校注《镜庵诗稿》,历时五年,在校注过程中,参考了《山东文献集成》《诸城县志》等大量文献,四易其稿。2024年12月,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档案馆乡梓文化丛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葛春臻、赵存荣撰写了出版说明。】

《镜庵诗稿》封面
刘翼明与他的诗
刘翼明(1607 - 1689),字子羽,号镜庵,又号越台,出生于今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刘家村。父亲刘元化是明朝举人,曾任高陵县、雒川县县令,被授予文林郎称号。刘翼明是刘元化的第二个儿子。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尤其在书法和诗歌方面表现出众,被誉为 “神笔刘子羽”。他与当时著名的诗人王无竟并称为诗坛上的 “刘王”,两人友谊深厚。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与李澄中、张侗等人交往密切,经常一起隐居在卧象山中。68 岁时,集成《镜庵诗稿》,74 岁离开山中,出任利津训导,最终在任上去世。刘翼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而著称,作品受到同时代著名学者王渔洋的高度赞扬。他一生创作了 4000 多首诗歌,部分作品被收录在《镜庵集》《北亭诗集》《镜庵诗稿》等著作中。其诗风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刘翼明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精通书法艺术,其书法作品也有一定的造诣,在当时的书画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刘翼明作为明末清初当地“十老” 之一,在当地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镜庵诗稿》为清代文人周斯盛选编。
《镜庵诗稿》是刘翼明诗作保留传世诗集中选诗最多、贯穿其自28岁至82岁50多年间较为完整的诗稿。《镜庵诗稿》分前集、近集、晚集、老集和余集,共收录其诗作 2053 篇。前集收录其28岁至47岁共20年间的诗作225篇,分《铁园草》《行意堂》《就景亭》三部分;近集收录其48岁至53岁共6年间的诗作 97篇,分《粤游草》《忏非庵》《霭霭堂》三部分;晚集《含熏斋》收录其54岁至58岁共5年间的诗作213篇;老集《熟梅堂》收录其59岁至61岁共3年间的诗作122篇;余集《还山草》收录其62岁至82岁共21年间的诗作1396篇。
下面是刘翼明与琅琊台有关的几首诗,请欣赏!

琅琊台观海
海气苍茫接远天,
琅琊台上望无边。
潮声日夜催人老,
山色春秋伴客眠。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一时风雨几回船。
凭栏欲问前朝迹,
唯有波涛送旧年。
重游琅琊台
风光浩浩水漫漫,
路遇高台第几盘。
断碣残碑留古意,
落霞枯木壮奇观。
钟鸣野寺斋堂岛,
潮打空城亭子兰。
愿与此处成小隐,
一蓑一笠一渔杆。
琅琊台怀古
琅琊台临东海碧,
西直嵩高莫霞赤。
半厓皎月分会稽,
别岫凝云低碣石。
天高地回形势雄,
越王曾驻旌旗红。
九霄宫榭瞰中国,
今日辇路无行踪。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