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眷 念 故 乡
王采玲 (外一首)
一、故乡的鸟儿与月亮
天上的,是月亮,
不停地幻化它的形象,
不变得是我们的仰望。
树上的,是鸟儿,
不时的拍打季节、拍打故乡,
恰似我的心情,
时而地下,时而天上。
那高远的思想,是鸟儿、还是月亮?
常常带着我飞翔,
又常常让我仰望。
晨曦的光芒,追赶着大雁,
而大雁,追赶着南方。
大雁啊,请让我借用你的翅膀,
一起探望月亮,
大雁不语,更快地飞翔。
南方的桥梁,代替鹊桥,
连接两岸,连接故乡,
异乡情侣,
找到顾盼生姿的地方。
而南方的大路,通往他乡,
带我寻找梦想开花的地方。
2022年5月22日、6月5日、6月7日
2023年4月3日
二、故乡,讴歌、回忆的主题
白云之间的追逐,从未停息,
故乡桂花的香气,
跟着一起四处游弋,
它绕梁三日,也不忍离去。
那些石头建造、雕刻的
拱桥与狮子,
让我理解古堡
屹立几千年不倒的坚毅。
是的,故乡,我应该敬畏你,
留存你的雕梁画栋、
亭台楼阁以及小桥流水,
描绘你的古风古韵。
苹果、樱桃与香梨,
还有美味的菜肴,
让故乡的味道,
似一根根长长的丝线,
缠绕住记忆,
走千里,走万里,
故乡的气息,也不会褪去。
不曾衣锦还乡,
不曾荣归故里,
我和故乡的云彩一样,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却对故乡有着最深的眷念、
最长久的牵挂,
它是我讴歌与回溯的永久主题。
2022年5月27日07:50_____5月27日08:23
2023年4月3日09:10____4月3日10:08
乡村主题诗人方阵:王采玲、黑泥(黄平)、石乐(排名不分先后,方便评论)
乡 村 回 忆
王采玲
一些雨,打在芭蕉叶上,
敲打出万物生长的节奏,
一阵风,吹白了夜色,
迎接太阳来视察下方。
还有蛙鼓,叫醒荷叶的梦境,
唤出一只只荷花,亭亭玉立,
当作奔赴天庭的坐骑。
白天和夜晚,
都有天人轮流值班,
安排萤火虫,
和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
安排白天下一场细雨,
缓解农夫和庄稼缺水的焦虑,
安排露水在夜晚出行,
小草也雨露均沾,安静、欢喜。
老屋和老槐树,相依为命,
在四季里,为我们挡风遮雨,
不让风雪压垮老屋的屋顶,
荒年时,树皮、槐花,树下的野菜,
救过我的小命。
苦菜花的苦涩,浸透了我的记忆。
砖缝、灰瓦间,长出野草和小树,
命悬一线,
我常常感叹它们的顽强和不屈,
但我也同情、怜悯我自己。
燕子回归时,
衔新泥修补旧巢,
一阵阵鸟鸣,衔接起
春耕和夏种的各种境遇。
还有房前屋后的一块块菜地,
像调色板,
一会儿黄,一会儿绿,
让黯淡的村庄,色彩斑斓,
让回忆的溪水,川流不息。
故土难留又难离,
即使是在梦乡里,
我也是一遍遍拍打着
摇摇欲坠的柴门,
虽然我知道,哪怕是月上树梢,
也等不来逝去亲人的一声回应。
2023年3月9日、3月10、4月3日、4月4日
作 者 简 介
王采玲,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鲁迅文学院作家文艺研修班学习。
曾发表作品150万字,在北京青年报、经济日报、春风杂志、合肥晚报、诗歌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大特写等,获得国内诗歌、小说、摄影奖项二十多次。
出版诗集,作品入选爱情诗选、精品文集等。
时光的锈色,卡在锄头的喉咙
黄 平(黑泥)
一把锄头在土地的脊梁流汗,
它用苍老的声音喊我时,
已退隐房屋的墙角处,
时光的锈色卡在喉咙。
关于一部锄头和父亲的史书,
我正在翻阅
它有时伶牙俐齿,
咬断庄稼丛中的谎言;
有时助燃泥土上的绿色火焰。
更多时候是父亲
相依相伴的一盏灯火
在农历上行走,
它听命于庄稼、父亲,
如今,父亲老了,
握不住农业的话语权。
它也像一枚冷月亮,
静静地照耀着墙角的虫鸣,
且慢慢锈蚀光芒。
作 者 简 介
黑泥,本名黄平,安徽省作协会员。
作品先后发表于《诗刊》《绿风》《诗潮》《作家天地》《散文诗》《星火》《当代小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秋水》诗刊、美国《休斯顿诗苑》等海内外报刊。
作品入选《中国诗歌2019年度网络诗选》《中国文学年鉴(2019)》《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20卷》等选本。偶有获奖。
消 失 的 村 庄
石 乐
村庄还在
村庄里落魄的房子还在
房子里的老人和孩子还在
孩子鸟似的飞了,孤独的老人还在
越来越少的老人
越来越多的寂寞,守着
越来越老的房子和村庄
然后一个一个,在孤独中离开
村庄也越来越孤寂,直到断气
倒是村子里的树没少
树上的鸟越来越多
看不到人的鸟,依旧欢快鸣叫
我猜想在村庄消失的那一天
鸟,一定也要飞走
作 者 简 介
石乐,陕西省作协会员,《江南文学》签约作家。
诗作散见于《诗选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中国当代网络年度优秀诗选》《草堂》等多种书(报)刊及《诗人文摘》《中国作家在线》多家诗歌网络平台。
鸠兹文学社社长、主编王采玲读乡村题材诗人诗歌心得:
中国人的心中,有两种乡村,一个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一下是幸福快乐的乡村,一个要逃离,一个要奔赴。
贫穷落后的乡村,应该谴责、远离。
幸福、快乐的乡村,应该讴歌、召唤;
这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桃花源似的美好梦境,做过以后,醒来,就再也找不到了。于是,一代代人去现实中寻找。
从陶渊明的诗中,人们看到美妙的乡村雏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时,乡村好像是游山玩水的好去处,安放肉体的同时,安放了精神的家园。
但是,当我们实际参与真实的乡村生活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古诗更切合实际:”荷锄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现代诗人诗人(黑泥)黄平,写出了父辈的艰辛,诗人石乐的诗,写出了农村的衰败和荒凉,这是国家走向现代化所不可避免的场景。
我国迟到的工业化革命,席卷乡村固有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英国工业化革命,是强行把农民赶到城市,我们的农民是自己主动走向城市。
而下一代的农村子弟,离开农村之后,大部分人是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大多不再受到理想乌托邦的诱惑。
对陶渊明似田园生活的向往,更多得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是对紧张压抑的城市生活的一种逃避,他们向往得是,在农村生活,有满意的生活保障,不必辛勤劳动,也能衣食无忧,还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精神沟通,诗词唱和,歌舞升平,这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最后的避难所。
古代有竹林七贤,隐居山林,琴棋书画,长歌当哭,让一代代知识分子羡慕不已,而今也有人寻找农村废弃的瓦屋,长租长住,呼朋唤友,一起努力,改造宜居,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逃避和希望。
我认为,容许人们有梦想,并为梦想而努力,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2022年1月16日、2023年4月3日、4月4日、4月14日修改、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