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学习之旅中的“第一道门槛”,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我认真研读了孟国泰先生编著的《高快学习方略》之《培养高度的注意力》一文,深感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契合。文章不仅科学解析了注意力的本质,还详细阐述了培养注意力的有效策略,这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教学中的诸多细节,更为我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以下,我将结合自身在“三标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分享几点深刻的感悟。
一、理论照进三标课堂:从“无意”到“有意”的巧妙引导
文章中关于“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辨析,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三标课堂”设计的新思路。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平衡这两种注意力类型,引导学生从“无意”的被动吸引走向“有意”的主动思考。这种从“无意”到“有意”的注意力转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深化教学目标,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实践启发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尝试多采用动态视频、生活案例等素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小组探究等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形成“兴趣→目标→行动”的良性循环。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三标课堂的趣味性,又确保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功能落地:用“选择与监督”打造“三标课堂”
文章提到的注意力的“选择功能”和“监督功能”,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的课堂信息过载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筛选重点和监控注意力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强化“信号词”的提示作用,如“这一点必考”“以下是语法重点”等,帮助学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我还设计了“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记录自己的分神次数及原因,以此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调节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从而在课堂上保持更加专注的状态。
三、培养策略的实践转化:从好奇心到意志力的跨越
文章中提出的“保持好奇心”、“加强意志锻炼”等策略,让我深刻体会到“动机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发现,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而专注的学习状态又会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深入探究,甚至课后自发查阅资料、拓展学习。这一过程正是“兴趣→专注→坚持”的生动体现。
行动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意志力,我计划在作业中增加“挑战性任务”,如为课文设计思维导图、进行创意写作等。这些任务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四、破解注意力分散:从理想教育到身心赋能的全面关怀
面对学生容易分神的问题,文章中提到的“远大理想”“增强体质”等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能力的锻造和身心健康的关怀。因此,我在班级中积极推动“课间微运动”,如拉伸操、呼吸训练等,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升专注力。
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班会课、个别谈话等方式,我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规划,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我相信,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时,他们才能真正克服分神的困扰,专注于学习。
结语
教育是一项雕琢璞玉的工程,需要教育者用科学的方法、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耐心去引导、去培养。在未来的“三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注意力的培养策略,用科学的方法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用明确的目标强化他们的有意注意,用持久的耐心引导他们跨越分神的泥沼。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注意力、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作者:张佳丽(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张佳丽的文章,见解深刻,紧密结合“三标课堂”实践,对《培养高度的注意力》一文的理论进行了生动诠释与转化。作者通过具体策略与案例,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参考,文字流畅,逻辑清晰,是一篇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佳作。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