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忘记!
(十一)
念奴娇·颂僧格林沁
晚清蒙难,正山河破碎,内忧缠缚。大厦将倾风雨里,幸有北僧英卓,跃马挥戈,平奸靖扰,壮志冲寥廓。北征南讨,荡平诸处纷浊。
遥记已未年间,战船蔽海,来犯如狼恶。奋勇督军倾锐旅,直令何伯伤怍。力挽狂澜,频扶国祚,勋业昭今昨。逝归荣葬,祭仪辉耀华幄。
注:僧格林沁(1811~1865),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的第二十六代孙,受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他曾数次挽救清廷于水火,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化解京师危机,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于大沽口挫败英法联军,重伤英军司令何伯,取得了中国对西方列强开战以来首次胜利,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1865年僧格林沁奉命剿灭捻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中伏遇害身亡。同治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绘其画像于紫光阁。词依《钦定词谱》苏轼体。
乐水
2025年3月20日
评析:《念奴娇·颂僧格林沁》以雄浑笔力塑造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护国形象。上阕以“山河破碎”“大厦将倾”铺陈历史危局,突显其“跃马挥戈”力挽狂澜的英姿,以“荡平纷浊”浓缩其镇压太平军、捻军之功。下阕聚焦1860年大沽口战役,以“战船蔽海”“奋勇督军”再现痛击英法联军的壮举,“何伯伤怍”暗指英军司令贺布败退的史实。全词以豪放词风重构历史场景,将人物置于烽火硝烟中,颂其忠勇勋业。然词中“平奸”“靖扰”等语,隐含传统史观对农民起义的贬抑,未触及清廷腐朽本质,历史评价稍显单薄,然艺术感染力与家国情怀交织,足显乱世武将的悲壮底色。
临沂诗词学会副会长潘正松
简析:这首《念奴娇・颂僧格林沁》以苏轼体填就,韵律和谐,精准勾勒出僧格林沁的英雄形象。上阕开篇描绘晚清衰微之景,借 “屡挽清廷危暮”,概述其多次救清廷于水火,北讨南征、平叛靖乱,尽显忠肝义胆。下阕聚焦 1859 年大沽口之战,“战舰嚣然赴” 写敌军来势汹汹,“痛击敌酋何伯” 凸显僧格林沁英勇无畏、指挥若定。全词通过叙事与抒情结合,高度赞扬他的功绩,“逝归荣葬,令名千古垂慕” 更表达对其缅怀,展现其流芳千古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