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老少华山五峰游
文/张水源
挥手“轻轨穿楼”的重庆时,我们一起乘上K692次重庆西--引镇(原西安南站)的绿皮火车,列车穿越大巴山脉和秦岭隧道群,好奇的宝宝,一路体验“火车穿洞”。邻座一位当地大学生,得知我们想上华山,提供了登山攻略。
下榻的公寓酒店窗口,可见西安站广场。旅行社就在楼下,可我们还是想“自讨苦吃”,坚持华山自由行。
华山,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险峻著称。五峰耸立,各具特色,东峰朝阳、南峰落雁、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每一座山峰都承载着无数传说与故事。
我们选择的路线是“西上北下”,即从西峰索道上山,经南峰、东峰、中峰,最后由北峰索道下山。这条路线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12月5日,逼近甲申大雪时节。一支由七十多岁老人为主和一位五龄童组成的旅游组,踏上了前往华山的旅程。目标,穿越华山五峰,游览文化名山。
上午九时一刻,绿皮火车把我们带出华山站,我轻松找了部顺风车,没一会儿,就在华山游客中心换乘去西峰的进山景交车,40多分钟后抵达山门,走了一段宽阔的阶梯和上坡道,大家都感觉不冷。
西峰索道缓缓上升,将我们带入一片疑似仙境的空间。西峰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那岩石缝隙中生长着顽强的树木,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眼前又如古诗所曰:“西岳巍峨接九霄,西峰险峭入云高。松风阵阵传幽意,翠影层层映碧霄”。
走出世界首座设在洞内的西峰缆车站,想不到游人第一印象却是:厚厚的堆雪,呼啸的寒风,吹得个个冷得刺骨,吓的个别年轻人,连西峰未上就掉头下山。
我们一行,最小的五龄童没有吭声,自然不会回头,老少顶风踏雪上山,走在前往西峰之巅的路途。
勇敢的幼童,也和大人一样,双手紧握悬崖两边的铁链向上攀登,不怕冷,没拖一点后腿。瞧,他与爷爷、奶奶站在刻着“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2086.6米”的石碑边合影,迎风张大着嘴巴,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讴歌华山的险峻秀丽,告诉大家:华山,真好!
这里视野开阔,群山环绕,一览众山小。沿途的镇岳宫、巨灵足、斧劈石和神龟探海等景点,依次呈现,不乏脍炙人口的典故。比如,相传玉皇大帝的女儿三圣母因爱慕书生刘彦昌的才华容貌,私结连理。二郎神杨戬以违反天条罪将其压在华山西峰巨石下。三圣母在石下产子,取名沉香。后来,沉香历尽艰辛拜师学艺,“劈山救母”打败二郎神。这个神话故事,演绎成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和戏剧。
从西峰顶下来,我在岩壁上果然看见表示“沉香劈山”的那把铁斧。
下山返回镇岳宫,我们找了背风的气候站门口,气温还在零度,老少三人津津有味地啃着干粮。华山基准气候站的门打开后,一位年轻人不但让我打满开水,也请咱登上气象观测台参观。
向南峰攀高,我们又走了一段原路,回眸之间,不敢想象自己刚刚走过的西峰竟是这么奇险,那么窄长的危岩耸壁。
华山南峰,被誉为“华山元首”,由一峰二顶或叫三顶组成,东侧顶名松桧峰,西侧顶称落雁峰,如将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内,则称一峰三顶,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海拔2154.9米,不但是华山,还是五岳中的最高峰,登西岳者多以能攀上南峰绝顶而炫耀。南峰上有金天宫、老君洞等名胜古迹。与西峰一样,南峰之巅摩崖题刻琳琅满目,记录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绝顶不大,挤得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代表咱一组人在华山之顶的标志前留了合影照。
南峰的地质构造独特,主要由抗风化能力特别强的花岗岩组成。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大约在白垩纪,距今已有一亿年。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与三公山、三凤山隔绝。从峰顶俯瞰,南接秦岭,北瞰黄渭。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关中平原如帛如绵。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日山花烂漫,夏日绿荫蔽日,秋日红叶满山,冬日银装素裹。
继续信步登山,阳光洒满山间,嶙峋怪石熠熠生辉,宛如一幅水墨中国画。千年古树之左,高高的台阶正方山门,有匾嵌“东峰”之书。
穿越东峰是充满探险之乐趣的,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脊弯来弯去,一批一批的年轻人在排队自费挑战“奇险天下第一山”的“鹞子翻身”。我感慨“年青真好”!记起30多年前,那是我第一次上黄山,是与福建电大同学一起,大家手脚并用,沿著90度的悬崖往上勇攀“黄山第一险”的鲫鱼背。
我们一行人,既集中同行,也以家庭分小组游览。老者总是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眼中闪烁着对山川的敬畏与向往;孩童活泼好动,时而跳跃,时而慢跑,满脸洋溢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喜悦。
中峰也称“玉女峰”,以它的多元文化传说和美景吸引着游人。春秋时期,萧史和弄玉相亲相爱,乘龙跨凤飞至华山明星崖隐居。因此,峰上的玉女祠、玉女洗头盆、玉女梳妆台、玉女洞、箫史洞等遗迹和“天下第一洞房”翰墨等,至今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在玉女祠,我还得知,“乘龙快婿”典故的原生地就在西岳玉女峰。
有摄影师在拍照,有游客在安全带的保护下在那块悬于空中的石板上摆拍。总想多看些大美之景的老少三人,寻到相对偏僻,游人少的中峰最高处的“引凤亭”,又与“华山论剑”勒石相伴留影,“金庸题”竖字下,是横排的“华山玉女峰(中峰)2042.5米”。
登华山中峰,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踏上蜿蜒的山道,两旁古木参天,翠竹轻摇,仿佛步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阳光透过树梢,斑驳陆离地洒在山路上,每一步都踏着光与影的旋律。
华山除了有很深的道教文化,还有佛教文化景观。在莲花洞东侧的石崖上,我们看见有一佛手印痕,相传为释迦牟尼所留;而后的石道边,也见唐代遗物如来佛像浮雕;还有明代雕刻的一尊卧佛以及多元文化的碑石。
一行人步步稳健地下华山,终于抵达传说中的金锁关。记得十六年前那个夏季,我上华山没乘缆车,沿著“自古华山一条路”攀登。那次,云雾浓浓,难识华山真面目,登上五云峰,才见雾散云飘,过了金锁关,惊叹华山奇险无比。若再往上攀登,时间不允许,只好留下遗憾仍沿北峰下山。这回从上看下金锁关,这个镶嵌在峭壁之上的险要之地,仿佛是大自然特意雕琢出的一处奇观。抬头仰望,关口两侧峭壁如削,直插云霄,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奇妙。站在金锁关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回荡。每一把锁,都承载着一个人的心愿与祈愿,它们密密麻麻地挂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众多的锁,虽已锈迹斑斑,依然坚守在风雨阳光之中,持续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华山普查登记的石刻多达739处,留下了历史印记。比如有北宋名相寇准的“只有天在上……”,明末顾炎武的“云台”,现代名人的“智取华山,永载史册”等。
从五云峰往下走,路边岩壁上的石刻越来越多。我注视“胆大无险”之石刻,耳听老伴在下中峰途中说“华山的旅游道路不险”,初次登名山的孙子也不经意地表示“我觉得华山不险”。
华山真的不险吗?古人留下“惊心石”“太华咽喉”“乘龙攀云”等,当代名人也有“五岳华山险居首”之刻石,我回望华山苍龙岭,这是一条蜿蜒曲折、险峻壮美的山岭,它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横卧在山谷之间,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只上不下单行,我们没能走苍龙岭最窄道下山。年近七旬的妻子,回首惊叹大自然的刀削斧劈,巍峨挺立,看看申时过半有余,苍龙岭上山人不多后,硬要我们在平台上等她。我将手机照相定在5X、10X上,屏幕出现了她在苍龙岭上奔走,又停下向我们挥手示意。我心,也融入她华山圆梦的喜悦之情中。
时在旅游淡季,当日游客没超过五千,从西峰到中峰,我见上上下下的游客中,就数我们年龄最大和最小,不少迎面而来的,尤其撑着拐杖的青壮年,纷纷用大拇指夸奖我们这些老老少少。或许这就是强有力的鞭策,生长在都市,平时还会叫奶奶抱的五龄童,踏步华山五峰全程,不但没开口要抱,还时而走在前面“领队”,奶奶也在考验,鼓励他坚持到底。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描写的华山北峰。
步入北峰之巅,站在那酷似中国地图的华山“中华石”边,眼帘中展现壁立千仞的东、南、西三大主峰全景,还有苍松翠柏点缀的周边壮丽山景,远眺是秦川大地。云雾缭绕时,遍地是仙境。脚下的岩石,历经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韧不拔,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四周的松树,苍翠欲滴,它们在峭壁之间顽强生长,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老老少少,油然而生大自然景观的赞美敬畏之情。
说实在,华山五峰七八个小时的上下左右徒步之行,亦老亦小的我们,身体也有些许疲惫,但心灵却感觉轻松。山风轻拂,带着草木的清香,仿佛能洗净尘世的一切烦恼。耳畔偶尔传来鸟鸣声声,清脆悦耳,更添了几分山林的幽静。
风,从山谷间呼呼而过,带来一股股凉意,也带走了心中的烦恼与杂念。此刻,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感受着它的呼吸,倾听着它的心跳。也体会到华山之行,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挑战,更是一场文化和心灵之旅。聚焦“华夏之根”“雄镇关中”“天开画图”“看看我们的河山”……
既增添了咱文化知识,感受了自然之美,更领悟了攀登的乐趣与意义,心中还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份经历,既有团队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又有可能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华山五峰的见证下,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和珍贵的友谊,更值得我高兴的是,咱也开始实践:从现在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坚定信心,勇攀高峰的精神。
回到丰台家中,我敲起键盘,留下《七律·冬日携五龄童登华山》二首。
一
寒天冻雪隐苍龙,
一索悬天曳九重。
足下冰凌开素蕊,
鬓旁风刃削孤峰。
稚儿未惧千阶险,
老叟曾惊万壑汹。
绝顶相携临浩渺,
茫茫尘海芥尘容。
二
莫言年少怯危峰,
笑展童真险峻容。
西岳缆车穿石洞,
北崖悬壁绕云松。
足行万步身如燕,
手挽千寻气若龙。
自古华山名宇内,
今朝幼儿敢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