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000年4月22日,辛勤(左1)与孟国泰(右1)在“云南省创新教育培训会华坪县分会场”激情演讲《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后,与县教育局党委杨书记合影。图2,辛勤题字“几代人一起搞创新教育”做纪念。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正悄然兴起,犹如春日的微风拂过彩云之南的高原,激荡起层层涟漪,引发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与呐喊。
素质教育大讨论,尤其是“创新素质教育”(简称“创新教育”)大讨论,在1997年的彩云之南红土高原上刮起了一阵阵旋风。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精英们,纷纷呐喊起来了。孟国泰利用企业提供的赞助款,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写出了一批一批令人感奋的檄文,让教育改革的开场锣鼓一阵紧似一阵地在彩云之南敲响。不断有单位邀请小孟去讲课。小孟请上几位资深教授,带上我,奔走在洱海之滨,红河岸边,澜沧江畔,怒江峡谷。我们各自认一个课题,分别登台,给教育行政干部,给教师,有时也给学生和家长宣讲素质教育的各种问题。
我和小孟都喜欢即兴演讲,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激愤,痛切,不断赢得阵阵掌声。有时,它发挥得极好,完全把时间忘掉了。我们写字条提醒他:“中饭时间已到!”他看完条子扔在一边,问听众:“你们饿了吗?”回答是异口同声的:“不饿!”“让我再讲下去行不行?”“行!”于是,他豪情万丈,又是大江东去。为这,我们曾经罚过他的款。上课前定好时间,超课时一分钟罚款10元钱。他说他情愿罚款,也要把心里话讲完。
1997年,有一次在威信县讲课。当年红军长征路过威信,曾开过一次载入史册的扎西会议。这地方叫“鸡鸣三省”,是个贫穷到极点,又秀美到极点的地方。我们一行四人应县教委的邀请,给全县的教师讲素质教育。每天讲完,我们按惯例都喜欢在饭桌上,根据各人讲述的内容,开展些批评与自我批评。那天中午,给我讲述过气质问题的那位教授说:
“小孟啊,你不能任意篡改鲁迅先生的话呀。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怎么能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说什么‘地上本没有路,只要有一个人走过,就是路了。’那是什么路呀?”
面对教授的发难,小孟响亮地回答:
“创新之路!创新是人的核心灵魂,是人的天然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教授在省里是教育学权威,平时要想听他的课,你就是千里迢迢赶到省城,也未必能聆听到他的教诲。有人说,他随便哈口气,那气里都有教育!显然,他今天是来了兴趣,才愿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指点迷津的。没想到,这小伙目无尊长,点了他的穴,还反扑了一把。
教授的脸红了,眼珠就要顶着镜片,像灼热的子弹射出:
“创新?创什么新?你讲的这一套,听听可以,百家争鸣。但要在校园实施,先得回答清楚:它算什么模式?它有什么依据?”
小孟喝了几口酒,那酒是当地特产,名叫“淫羊藿”,据说能壮阳。当主人介绍这种酒的好处时,教授年长,自然不敬自饮,也多喝了些。酒这东西,有人称它为“话水”,喝到三成说套话,喝到五成说大话,喝到七成说真话,喝到十成就说胡话了。
今天,他们一老一少都喝到了七成,真话决堤,哪里还挡得住?
“什么模式?创新还要什么模式?”小孟瞪着教授,语句虽不流畅,但字字句句入骨三分:“中国的教育已经被模式捆死了,闷死了,我们还要成天‘模式!模式!’地叫喊!”
“那你是想乱干?”教授的手掌拍在桌上,酒杯几乎要蹦起来翻一个身。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会吱声的。我真愿意听他们吵下去。因为他们都真,我就觉得他们都美。一个要捍卫现有的体制和模式,因为那是他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不能不威压提出悖论的人。而另一个要冲击这体制,改变这模式,不冲击不改变,他一日不能安泰。
小小一张饭桌,浓缩了大千世界,我不好好将它“读”懂,我还算什么有心人。
主人说话了,语调分外壮烈。“不要争了!当今之际是将创新的大旗竖起来,至于什么模式,我们搞不了,还有后来人。国泰,你那个素质教育研究所很不错!为了支持你们好好研究创新教育,早出成果,我们赞助两万元!”
当晚,小孟不愿入睡,要我陪他在县城里走走。县城古旧,街道狭窄而凸凹不平。我走着走着就在想,当年红军过威信,这小小的土石路上留下过多少伟人的脚印。当时,他们只想北上抗日,尽力避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完成星火燎原的伟业。他们走过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他们哪里有什么模式和依据呢?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孟,同时提醒他:“你一定要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思想,要让权威服气,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同。路不明,才需要求索。而求索的脚印,最终都将永载史册。”
小孟不吱声。他见一个药店开着门,跑过去买了两盒金嗓子喉宝,自己留一盒,塞了一盒给我……
这场创新教育的争辩盛宴,犹如一股清泉,冲刷着传统教育的陈旧观念,为教育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它不仅是一场教育的盛宴,更是一场教育的变革,一场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与探索。这场盛宴至今还回味无穷,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如今,大名叫“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小名叫“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经过了28年的洗礼,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建立了“936高质量教育体系”:9大核心理念,3大核心理论,6大核心技术。孟国泰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在“三不讲”(不讲条件、不讲师资,不讲生源)情况下,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他的事迹被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他还登上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成了响当当的“教育创新英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场在彩云之南扎西会议旧址旁的争辩,始于那场关于创新教育的盛宴。

作者简介
辛勤,86岁,著名少儿文学作家,著名演讲家,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先生的忘年交。已经出版著作30余部。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在60岁时,荣获过首届“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特等奖!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