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客联会初识咸森兄时,他告诉我自己是上犹人,我说上犹人厉害啊,小县出人物,现今竷州文坛上扛把子的李伯勇、郭玉芳都是上犹人。更让我敬佩的是,我们共同參与写作的一本书《江西客家语言及文化》,咸森兄以扛鼎之作显现其非凡的学术素养和文字功力。拙著《繁花深处》出来后,我送了一本给他指导,不久他发来一段感言:“正在如饥似渴地拜读《繁花深处》,挑着看了《二进赖村》《雨中梅岭行》《黑白苏州》等。当然,您那篇代表作《秦淮河上寻桨声》自然也是忍不住好奇率先拜读。说实话,我本来以为,您笔下的秦淮河,也会和其他文人墨客相似,展卷阅读却大出意外,真的是构思精妙,立意高远,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批判现代的浮华、浮躁,一篇批判的文字,却能写得这么雅致,没有火药味,不能不说是高手啊。”其实,咸森兄才是高手,他的文字扎实、厚重、深邃,他的这篇评论文章从四个维度发力,笔力雄健,力透纸背,文学的情致和思想的识见并重,通篇质地精致、诗意暗湍,与作者共情并进。敬佩!点赞!(文瑞)
品读龚文瑞散文集《繁花深处》的四个维度
赖咸森
文瑞先生是研究赣州文化的知名学者,我与先生相识的时间不长,第一次见面,给我印象是“文如其人”,是那种亦师亦友的感觉,彼此之间竟不需要一点客套。蒙先生厚爱,主动提出送我一本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繁花深处》。都知道“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其实朋友送的书,也会迫使自己认真的去读一读,而不敢束之高阁。现在,这本《繁花深处》就成了我办公室的案头书,我的阅读比较佛系,每天抽空翻看几篇,大约两个星期后才用微信聊天的方式反馈了我对此书的初步评价,不知道先生私底下会不会觉得我有点“端”。之所以把此书放在办公室,是因为文学作品相对于严谨的公务工作是一种调剂,甚至能舒缓一些工作压力。
我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是有一些偏爱的,因为它写法自由、题材广泛,又不同于小说的虚幻感。不过,如果仅仅是纯美的文字,却很难打动我。《繁花深处》的文字也是美的,但于我而言,这并非主要看点。捧读这本集子,有一种淡淡的、周身弥漫的欢欣,更有一种深深的共鸣。现将这种个体的阅读体验叙述如下,并向专业人士求教:
行走
诚如文瑞所说,《繁花深处》是一部行走笔记。九百多年前的古人就说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与阅读具有同等的意义。赣县籍文化学者叶林认为,文瑞的行走,是世俗的行走,也是性灵的行走。文瑞本人更认为,行走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繁花深处》的题材多涉及地域描写,包括繁华的江浙沪、广东河源、云南红河、北京、东北、山西、江西南昌,当然更少不了作者的家园厚土——赣州。翻看《繁花深处》,有一种不同于书斋文学的亲切,更有同行万里路、与天地对话、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切换的空灵与畅快。
作家笔下的祖国大地,大到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小到名不见经传的县城,甚至一个镇、一个村,是什么样子?如何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乃至雾里看花,尤其是旅人调侃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朋友圈发发信息,过后又是心里空落落?《繁花深处》写了那么多地方,是游记吗?看起来是,我以为又不是,我更愿意称之为行走中的文学,因行走而文思迸发,记而述之形成的散文则让行走活色生香,意趣盎然。请看作者笔下的乌镇,用了一大段写乌镇最著名的人——茅盾先生,还觉得意犹未尽,直接亮出观点:“此时的西街也是死去的模样,与活着的西塘简直无法比照。尽管这里也是河流纵横、小桥纵横,然而不见人家,没有旗幡,便只有风景,没有了韵味。可见,人,才是最重要的风景物”,“若有一两知己,在这小住几日,散坐在桥上,看小鸟、小桥、河流、船家,作无端遐思,这种日子当是何等恬然”,一个别样的乌镇由此跃然纸上。
行走中的文瑞,思绪是飘逸的,绝不囿于一城一地。“在南京城墙行走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它产生出的刚柔交融的独特意境是任何一座古城所不能比拟的,它有更多的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有关的人物事沉淀其中”,不过,“赣州还是挺能的,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时,钦点了南方数省近百个府县烧制城砖运送至南京……或是当年刘伯温与常遇春久攻不下赣州城,赣州城墙坚如铜墙铁壁的印象刺激了他的记忆吧;好在朱元璋没有过分计较赣州这块地方带给他的战争阴影。”“儿子朱棣与老子朱元璋比较,朱棣在气势与胸怀上显然超越了父亲——朱元璋为皇都建城,朱棣为国家建长城;朱元璋为沈万三显富而生怒于捐钱者本人以泄恨,朱棣为篡位而自觉地为当代为历史做国事做大事以自赎”。
在云南红河州府蒙自,文瑞却想到了赣州,“两者都遥距省城,偏踞南方,却风采独具、风情别样”。红河元阳名噪天下,梯田让元阳成为“中华风度”,文瑞却想到广东韶关的“风度路”,该路纪念的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后悔当年没听张九龄的劝谏,此后每当任用官员必问:风度得如(张)九龄否?
力量
文字再美,也难免审美疲劳。无声的文字如果在启迪读者的同时还能传递力量,那一定是文字背后蕴藏的思想、情感、独特的经历,等等。
《秦淮河上寻桨声》,是文瑞的散文代表作,在《语文报》等多家语文教学类杂志上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作者首先渲染了秦淮河曾经定格于诗歌与传说中的美好,然后笔锋突转,断定即使上了游船也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先生的关注点是,身临繁华的我们如何才能心如静水,凝聚力量,奔向不输于过往的未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思考力,它有内涵,有深度,有境界,有教化意义,能行百年之远。
《方塔情思》中的方塔,位于上海松江城区,在我国千千万万个景点中,松江方塔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古塔,身临古塔,文瑞看到的却是“方塔巍巍,仪态大方,气势凛然”,“我被方塔的这股浩然正气激奋了”。
文瑞眼中的苏州,除了小桥流水人家,更有伍子胥死后悬挂在城门的双眼迸出血光在阻止越人入城、不畏权势全心为民的“况青天”况钟、庙前大哭亡明的金圣叹,他因此名之为“黑白苏州”。赣州,是一座比2500岁的白发苏州只年轻300岁的古城,拥有比南京更古老的古城墙,构成它的城市风骨的秉性是什么?文瑞概括为“倔强”,因此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倔强的赣州》一文。因为,在赣州,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曾经位列北宋“四大名臣”的赵抃,倔性大发,开凿赣江十八滩,打通了“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有督建“福寿沟”让赣州远离水患的北宋水利专家刘彝,千年以后全国各地皆传城市水涝唯赣州城不涝;更有中国士族精神典范人物的最倔强的文天祥;倔强的赣州,悲壮的赣州,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闻名全国的赣州总工会主席陈赞贤,被国民党极右分子连打18枪,悲壮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条重要的路段命名为“赞贤路”。
上海,又戏称魔都,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如何描摹上海?也许一上万个角度也难以穷尽上海的特质与魅力。这本散文集有一篇《繁花深处》,写的就是上海,并以《繁花深处》作书名,文瑞对上海的感情于此可见一斑,文瑞眼中的上海,相对于故乡赣州来说其实是他乡,为何却也一往情深呢?因为,上海有一千年来不变的“如方塔一般的精气神”,“在时光的流转中,一批伟人走远了,另一批伟人又来了,人文的力量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厚重与辉煌”。
文化
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也是最值得咀嚼的。《繁花深处》所写的几乎每一个地方,落脚点都放在文化上,这就是我看后如“余音绕梁”久久难以忘怀的原因吧。在《关于海宁》一文中,文章说海宁有三大奇观,两个是老宅,一个是钱江潮,用力最深处是两个人:王国维、陈阁老,既意料之中,又不落俗套。《大河之源》,描写的是粤东北地级市河源,因新丰江、东江汇合而得名。寂寂无名的河源却极受文瑞推崇,眼下的东江水无波无澜,但是,“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王阳明五岁才张口说话,后来却成为理学一代宗师。
开封,是文瑞一直神往的城市,他将这座城市的不朽总结为开封人将四张历史文化牌打得有声有色:一个人(包公)、一条河(黄河)、一幅图(清明上河图)、一个朝代(北宋)。
文瑞身上具有鲜明的传统士大夫的精神血脉。南昌是他的出生地,他说,这个城市“重视古名豫章,重视栽种樟树……我喜欢这种重视地域文化与山水自然的态度”。由南昌又想起了赣州,“一二十年前法国梧桐树将街道遮掩成华盖般结实”,还联想起苏州人好栽香樟,往往比喻成女儿樟——哪家生了女儿,这年必埋一坛女儿红。由地名的自然山水取向,又想到了借地名传播人文意义的名字,到王阳明时期出现小高潮,江西崇义、广东和平、福建平和这三个充满心学意义的人文县名,后世文人出身的官员纷纷效仿。
探寻
《繁花深处》这本散文集共收录了七十余篇散文,粗看书名,我有些不以为然,以为文瑞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喜欢风花雪月的,待看完全书,终于有些明白,原来繁花背后有深意。在岁月静好、物质也比较富足的年代,先生认为更需要有不一样的声音,需要盛世危言,居安思危,华夏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不能丢,需要超越小我,追求大我。
文瑞的文字是厚重的,他却并没有因为向读者传递了力量而满足,他始终在孜孜寻觅。正如文瑞自言:“一座城市应当以什么面目奉呈给世人?是古老厚重的文物古迹,还是遗韵悠悠的文化物事?是当下文明的新成果,还是历史文化的新演绎?”不愿再走近的鸡鸣寺,在文瑞看来,“只见嘈杂如织的茫茫人众,却听不到清脆悦耳的悠扬禅声,只闻粗涩劣质的香火浊味,却看不到衣袂飘飘的高僧大德。”时至今日,秦淮河魅力有增无减,愈发地妖娆,也愈发地商业化与世俗化了。当下,几乎所有城市,“一面是重重叠叠的历史荣耀,一面是当下充满功利心而导致的浮华场景;一面是永无止境地创造着城市风景,一面是有意无意地破坏文物古迹;一面在自由地释放城市的生活味道,一面又在放任城市的风骨一点点地流逝掉……”如何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活动又该有着怎样的生态立场、价值判断与思维纵深?“精致、精神与人性,至少是我对一座城市赋予的希望”。
新时代的区域发展,或推而广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品性,文瑞找到了吗?他似乎没有一锤定音地给我们一个权威答案。然而,透过字里行间,又似乎已不言自明。
可以确定的是,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地求索,才使5000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国历经风浪洗礼而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世界地缘政治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特朗普执政2.0时代对我打压围堵还在变本加厉的当下,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不止步的求索精神、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最后,再顺带提一句,本文区区不足4000字,似乎洋洋洒洒,其实并不足以概括文瑞散文的特点以及可能的缺憾。文瑞的文章所呈现的也不总是美好,但其中蕴含的社会的繁复、真实、多元化,一定会让阅读者获益良多。文瑞先生用心、用情最深的城市是赣州,那也是我的家乡。在此,谨以曾任虔州(赣州)刺史的李渤在郁孤台题写的千古称奇的楹联“郁结千古事,孤悬天地心”作结,这也是理解文化中国的一个密码。
(注:赖咸森,1969年9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历史学硕士,供职于上海市司法局,在调解、社区矫正实务方面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