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东宁源声先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有年,当代知名诗学专家。藏书逾万,皓首穷诗,专攻古典诗词欣赏,重在审美;亦致力于有争议之古典诗词的辨析论说,旨在求真。历年来于《中华诗词》《名作欣赏》《中华读书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文甚多,读者咸云一新耳目,收获丰瞻。今承宁先生授权,于本平台开设"一得斋诗话″专栏,一月一篇,以饗广大同好。
源自:《中华诗词》2025年第3期
文笔之美的三个技巧
——读李元洛《诗美学》(第四版)一得
宁源声
时间,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品质和价值最公正的评论家,也是最可靠的试金石。李元洛先生的《诗美学》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于近日推出第四版。阅读近60万言的新版《诗美学》,令人对诗美的标准有了更多思考,对诗歌评论的语言风格也有了更多的感想。年近九旬的李先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诗美标准:“一是应有基于真善美之普世准则的对人生(生命、自然、社会、历史、宇宙)之新的感悟与新的发现;二是应有合乎诗的基本美学规范(鲜活的意象、巧妙的构思,完美的结构、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韵律)的新的艺术表现;三是应有激发读者主动积极参与作品的艺术再创造的刺激性(作家完成作品是初创造或一度创造,读者的非功利的主动欣赏是再创造或二度创造,任何真正的佳作,都是作者与读者乃至时间与历史共同创造的产物)。”围绕诗美标准这个核心,李先生从诗的审美主体之美开始,谈到诗的思想美、感情美、意象美、意境美、想象美、时空美、阳刚美与阴柔美、含蓄美、通感美、语言美、形式美、自然美、中西交融之美,最后归结到诗的创作与鉴赏之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美学体系。
李元洛先生的语言风格典雅优美,引人注目。他自述:“(我)总是要求自己的文字不要太愧对那些纷呈的珠玉,而要努力传扬中华文论的美学精神,在现代的思想与艺术的光照之下,重温和发扬文论之古典美,笔端有审美之感情感悟,笔下有母语之血脉文采,而羞为老八股与洋八股。”我认为他的文笔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心结撰质文兼备、声情并茂的语句语段,做到数行之内,必有如珠似玉之句,篇章之中,多见灵采焕发之段。二是让生动的形象进入诗论,使平面的语言立体化,平常的语言变得新颖奇异。如:“在诗国的天空中,为什么许多诗篇就像一闪即逝的流星,也许一刹那间它也炫耀一时,但很快就熄灭在人们的记忆里,为什么许多诗篇却像永恒的星座,千年万载也辉耀着它们的光芒?”又如:“在大千世界里,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要求春兰与秋菊具有同样的色彩与芬芳,也不能要求黄鹂与雄鹰具有同样的歌喉和翅膀。”生动的形象思维和诗性语言使其论著如山之有烟云,春之有草树,生机灵动,引人入胜。三是善于取譬用喻,这是最具特色的。如:“在诗歌作品中,美的思想,像夜空中指示方向的北斗,抚慰人心的月光,像黎明时令人振奋的早霞和光芒四射的朝阳。”又如:“在诗歌创作中,美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意象,其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如秋日晴空上的流云,虽然同是云,却能开出千姿万态的云的花朵。”诸如此类的比喻,书中比比皆是,有如春日百花园中照眼的繁花,秋夜长空中闪烁的星斗。这些比喻,不乏独创性、新颖性和准确性,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这些比喻,有一种令人惊喜的神奇魅力和震撼心灵的强烈美感,在调剂行文节奏,增强说服力、缓解阅读疲劳和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