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花月季花的故事
文/李石
故事要从1959年夏讲起,北京建国的十大工程之一的人民大会堂进入收尾,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以下简称人大会堂)前建月季园。为什么不栽种其它花种。中国有牡丹等不少花卉品种?这源于周总理出访印度,对那里五彩缤纷的月季印象颇深,曾有用月季来美化北京的想法。后来,余心清(时任国务院典礼局局长)把蒋恩钿送来的一束月季花和一篇关于中国月季的世界历史地位的文章转呈总理,促使周总理便提出来希望种植月季。促成了大会堂前月季园的建立。
当时的北京园林局李嘉乐和刘少宗同志到天津请蒋恩钿出山筹建月季园。蒋恩钿是什么人物?为什么要请她来人大会堂前来建月季花园呢?
月季花原产于中国,是属于蔷薇科的一个种,在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百姓将野的月季花,汉代更是广泛种植于宫廷的花园里,到了唐宋时期已十分普遍。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古老月季栽培逐渐走向衰落,各地种植面积日益减少,古老月季品种逐渐流失。
自20世纪初,现代月季逐步回归中国。中国引进现代月季的代表人物首推新加坡爱国华侨吴赉熙(1881-1951),他祖籍广东潮安,1881年生于新加坡,他17岁赴英国入读于剑桥大学,17年时间将所有学科几乎读遍,取得7个学位,最高为医学博士。辛亥革命后,吴赉熙旅游来京,原打算游历后返回新加坡,但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后定居当时的北平。
上世纪20年代吴赉熙北平东城赵堂子胡同4号购得了这个四合院,出于对月季的热衷,将整个院落的三分之二,大约三亩半的面积改造成了西式风格的月季花园。在当时的北平知名度极高。
20世纪初,北平不过有着6、7个品种的古老月季品种,但都是盆载。但吴赉熙栽培种植的月季都是从欧洲和美国带回来的现代月季,是与欧洲的蔷薇杂交而培育完成的。相比花期更长、颜色更多。那时,北平栽培月季很少,更缺少现代月季品种。吴赉熙倾注平生精力,自海外搜求,到1948年为止,已引进国外200多个月季新品种,并扩大且繁衍到1000多株,许多国外较新的栽培技术也经由他传入北平。
1951年,吴赉熙病重。临终前,他提出要寻找接替他培育月季事业的人。但所幸,吴赉熙遇到了知音蒋恩钿(以下简称蒋)。正是蒋这位女士接过北京月季花栽培的大旗。蒋于1908年出生于江苏太仓,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蒋于1945年抗战结束后去美国留学深造。新中国建立后,留美深造的蒋氏夫妇携子女归国参加建设。1951年经林宗扬医生推荐,加上对月季早有的喜爱,蒋恩钿慷慨出资接过吴赉熙老先生所遗留的月季花及大批英文园艺书刊,从此便投身中国的月季推广事业。
蒋是由于她的先生的一件事。被迫搬往天津睦南道的一所小院中居住。即使她搬到天津,却没间断对月季花的研究,
此故事是原天坛公园副院长徐志长(以下简称徐)讲述的。徐说蒋来到北京的蒋已经1959年6月,据徐老说,蒋所带的行李就是一个柳条箱。里面是几件换洗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月季的栽培资料,因为她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那时,在北京住的是工地的大屋里的上下铺。中午是在工地上的一个三轮车上拿饭盒给有人给打饭,早晚甚至就开水啃干馒头。由于她不辞辛苦,不计较吃住,她很快参与到月季园的建设当中。而由于对月季有着深入的研究,蒋只看月季的枝叶,便能确定月季的品种、花形、花色如何。可见她对月季花的造诣颇深。由于建成时间特别紧。必须尽可能有月季地方调来移栽,才会争取时间在九月下旬开花建成。她知道国内哪些地方有月季花株,便亲自联系北京黄土岗各花园、山东平阳及青岛市花圃调来北京作为花苗,那年夏季酷暑当头,她照顾到施工现场,又亲临现场指导栽培。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共栽培“6000株、92个品种的月季在国庆期间都开放。据徐回忆:“当时,除了蒋恩钿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有这个能力。应该说是个奇迹!”最终,2.04公顷的月季花园如期完成。而蒋从天津家中捐出的上千株有欧美血统的现代月季在众花丛中也最为耀眼。在临近国庆十周年时,人民大会堂月季园花团锦绣,浓烈装点了国庆氛围,也使推广普及月季的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她完成了周总理的在1959年十年大庆在人民大会堂前建立月季园心愿。在得到周总理的赞扬和认可后,蒋成为了北京市月季顾问,由北京天坛公园聘请其为专家,在天坛公园建立了中国首个月季园—天坛公园月季园。
徐记得蒋女士曾说:“要想让月季得到推广,那必须让它能在露地过冬。”徐介绍,蒋来到天坛公园后,通过不断研究实验,发明瓶扣扦插及许多繁殖技术和简易埋土的防寒方法,能够让月季抵御寒冬。克服困难相继解决了在北京地区育苗、越冬、生长、开花等技术难题,在指导下、徐及赵春如园长、郑枕秋、刘好勤等合作人员的努力下,在1963年5月,第一个向全国公众开放的月季园——天坛月季园开园了,在建立天坛月季园的同时、在蒋指导下又着手相继建立了“陶然亭月季园”、“天津睦南道月季园”,实现了把月季推广到社会大众,继而走向全国的目标。
据徐回忆,通过蒋的不断钻研,天坛月季园的月季培育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规,到1966年时已经有400多个月季品种,到后来北京的多个月季园也应运而生。而在此期间,蒋凭借深厚的英语造诣,又逐一将月季的英文名称译成汉语,编著月季“户口本”。使得1964年在上海和杭州召开全国月季会议时,决定“月季品种的定名”,都已天坛月季园的公布的为准。并首次提出“月季是中国原产,中国是月季的故乡,是月季之母”的观点,并被世界接受。
”即使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培育花木被列为“封资修”,但在徐及赵春如园长和广大工人精心培护及保护下,将月季改为地栽,而躲过“砸盆花”浪潮厄运,而品种圃存量和数百种月季品种也未遭到混乱和散失。这说明在特殊时期,天坛的月季品种没有造到破坏。
“文革期间”的1974年,徐听说蒋在天津生病了,请假回天津了,就利用业余时间。曾携带他几岁的儿子到天津睦南道的一所小院来看望病了的蒋,一进院子徐惊呆了,院里仅有的空地都种上了月季,还养着许多鸡?蒋拖着病态的身体在吃力的用水浇花,中午吃饭时,徐想蒋是南方人,还不吃米饭,但蒋对徐说:“徐园长,真不好意思,就将就点儿吧?吃窝头就咸菜吧?我们每天也这么吃!把仅有一些米喂鸡了,鸡粪给月季用最好!”徐老师听后,心情很不是滋味儿,再回北京的路上,儿子问他:“爸爸,阿姨怎么吃咸菜呀?院里不能种菜吗?”徐老真不知道怎么对天真的孩子说?只能说实话实说,他觉得不能骗孩子,说:“种菜了,怎么种月季花呀?”回到北京后,徐老难受了好几天!
1975年,67岁的蒋恩钿不幸病故在天津。天坛公园听说了,大家都很悲痛,当时的条件简陋,就用几个干净面袋,挑月季园里蒋最喜欢的月季花瓣,装了几袋。花1块九的火车票,赶往天津的殡仪馆,代表北京天坛公园和所有北京人在蒋遗体上撒满月季花瓣,去的人都失声痛哭。以表示对蒋表示深深崇敬和爱戴之心。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古老花种能保留它的美丽,有像多少蒋恩钿这些默默人士在做着奉献!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986年9月北京市号召北京市民踊跃评选市花、市树。1987年3月,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提请确定市花市树的议案,同意市人民政府的建议,确定:月季、菊花为北京市花,国槐、侧柏为北京市树。
当今您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月季花。但你可曾知道这北京月季花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吗?
作者简介:
李石,1953年生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黄埔二代。现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北京黄埔杂志编辑。其撰写的文学作品多次在各种媒体刊登并获奖。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