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而有斯遇——【柳洪昌百度高产作家妙笔生花大作专刊鉴赏】百度人才文学院高端人才写作平台权威发布!
作者:柳洪昌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时年62岁的诗仙李白,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其族叔)家养病。是年冬天病情加重。便“枕上授简”,将诗文交给李阳冰编集。
十一月,赋《临终歌》后卒于当涂。因为李白生前已经穷困潦倒,后事都是由李阳冰出钱料理。初葬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亡之处;现墓址犹存,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李白死后,李阳冰精心将李白的诗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为其撰写了序(已散失)。
距李白去世38年之后,时年28岁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专程去了当涂县,为诗仙李白扫墓。写下了这一著名诗篇《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白居易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的荒凉,对李白诗文的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的穷困坎坷,更是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爱怜。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字,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诗句,鲜明地展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直接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诗的最后两句:“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写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一生起伏坎坷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
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的伟大作品永远留在人间,并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李白去世55年之后,既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白的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因念与李白有通家之情,并尊从父亲的遗嘱,开始寻访李白墓的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
经过走访得知,李白的儿子李伯禽虽然定居在当涂,曾为其父李白守孝,但不幸的是,在25年前就已经离开了人世。而后,李白的孙子又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也已“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
李白的两个孙女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虽地近而非本意。”范传正闻听此言,立即前住青山勘察。青山位于当涂县城东南,亦名青山林(今当涂县太白乡,太白村前)。西隔青山河与龙山对峙,南视平野。青山,又名谢公山,环顾四周,群峦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树,景色清幽。
范传正为了遂李白的遗愿,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白居易为李白所扫之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随后,范传正给李白重新撰写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范传正的这篇碑序颇为详细,记载了李白的家世,生平事迹和后裔情况。阐释了李白的思想,个性形成的原因。记叙了迁墓缘由及李白诗文的解集经过。
序文娓娓道来,饱蘸浓情,以“骐骥”,“大鹏”做比喻,以及“晋有七贤,唐称八仙”。应彼星家,惟公一焉等语,给予李白以高度评价。
随后,为了改变李白两个孙女的命运,范传正让她们改嫁士族。不料姐妹俩却异口同声地说:“结为夫妻是命运的安排,也是缘分的使然。因为穷困而下嫁农夫,仗着权势而又改嫁他人,在有生之年苟且偷安,死后又有何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呢?”
范传正听罢点头赞许,决定不再勉强她们。但为了照顾她们的生活,便下令免去了她们的徭役。
斯人而有斯遇,关于李白,世人的赞誉之文汗牛充栋。诗圣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代诗人余光中评价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不仅被后世誉为诗仙,更是诗人无法逾越,只能仰视的擎天之峰,茫茫诗海的一艘旗舰,我们这个诗之国度的完美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