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说说春分
林占东
新的一年又到了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所谓春分,是将昼夜时数平分,因此又名“日夜分”。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所谓春分,是将春季天数均分,所以又称“春半”。唐代诗人张若虚有诗“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可见春分的含义除了“日夜分”“春半”外,还有“寒暑平”。
春分日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间几乎相等,而后北半球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到了夏至日达到极点。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黄淮平原等地,日平均气温可达10℃以上,但昼夜温差大,常出现“倒春寒”天气;东北、西北地区还时常降下清雪。今年三月十四日与十六日夜里,地处北国的边疆小镇——锦山镇就降下了两场小清雪。
春分节气,全国各地降水分布也不均匀:南方多雨,江南地区进入“桃花汛”,降水的显著增加,出现了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要预防冰雹、强降水等带来的自然灾害;而北方干燥,东北、华北等地仍处“春雨贵如油”的干旱期,需加强抗旱灌溉,保持土壤墒情,以备春播。
春分三候的自然现象: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一候燕子从南方相继归来,二候雷雨天出现打雷现象,三候下雨时伴随雷声出现了闪电。春分三候的花信风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关于春分三候的花信:宋朝诗人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晏殊有诗《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明代诗人王女郎有诗《春日闲居》“浓阴柳色罩窗纱,风送炉烟一缕斜。庭草黄昏随意绿,子规啼上木兰花”。三首诗描写了春分三候花信的变化情况,在表达惜春爱春的同时,也对春花做了不尽的赞美。
古人不但用诗记录春分时节的天气变化、物候特征,以此来表达心情、抒发心志,还为它起了一些别名雅称,揭示春分节气的特点和介绍名称的由来。春分的别名雅称有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分春、春半等。(1)取名“日中”,源于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强调太阳运行到天体中心位置,象征阴阳平衡。(2)取名“日夜分”,是因为春分这天全球昼夜几乎相等,都是12个小时,因此得名“日夜分”。(3)取名“仲春之月”,是从时间上定位,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处于春季三个月的中点,故称“仲春之月”。
(4)取名“升分”,是因为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后继续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因此春分也被称为“升分”,寓意阳气上升。(5)取名“春半”,与“仲春之月”类似,主要强调春分将春季均分为前后两段,各45天,故有“春半”之称。春分的别名雅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精准观察和细致记录,也蕴含了农耕文化中对季节更替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这些名称通过天文历法、农谚俗语和诗词文赋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
宋代诗人徐铉《七绝·苏醒》“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诗意是:春分时节的雨线,丝滑轻柔,落地声微,岸边杨柳的细条,微风吹拂,翩翩起舞,送归远方的客人。北方的春天,比起时令下的南方,会来得晚一些,殊不知南方的春天,早已是绿意盎然,草木丰茂。美好的春天是思乡的季节,这首七绝通过南北气候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观察,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唐朝诗人刘长卿《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诗意是:春分节气那日,白天和黑夜被平均分成两半。桃花初开的时候,虽然天气还有点寒意,但是燕子已经开始陆续从南方飞回。从今天起就可以把鸡蛋竖起来了,河边上也有人开始放起了风筝。这首诗描述了昼夜均分、燕子归来、桃花开放和竖蛋游戏、放风筝等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春分节气天气特点、物候特征和民间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春分的“日夜分”——昼夜等长,象征着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种平衡也寓意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春分的“春半”——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其实春分的到来,才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此时无论早已进入春天的南方,还是才刚进入春天的北方,都出现草木吐露新芽,动物活跃起来,自然界一片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力的勃发和新的希望。可见春分节气它不仅是自然变化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人们感受自然变化、传承文化、祈求幸福的一个重要节日。它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追求内在心里的平衡和谐,体会生命的律动变化。同时也要实现外在的和谐——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美美与共。
2025.3.18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地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