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成水,男,汉族,1950年生于福建长汀县。1976年毕业于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应聘在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敦煌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到大英博物馆研究流失在英国的敦煌藏经洞绢画一年,同时临摹了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原作,2006年6月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起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兼任杭州佛学院艺术院教研室主任。
年逾古稀的谢成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后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院客座教授。1984年,他奔赴敦煌工作。
提到自己奔赴敦煌的原因,谢成水回忆说,当时也有不少同仁赴西方留学,但是他注意到西方艺术近百年来不断地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从而衍生了西方现代艺术。“既然西方艺术能从东方艺术里撷取现代艺术语言,那么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直接从中国传统艺术里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呢?”
到了敦煌,发现自己成了“独苗”,谢成水就没有马上拿出调动工作的相关文件和证件,想着先看一下再说。敦煌研究所给了谢成水一把万能钥匙,让他一个星期里看了300多个洞窟。“然后,我就决定不走了!”

在读书会上,谢成水带来了自己的新作《看见敦煌》和《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还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精心临摹的三幅敦煌莫高窟壁画长卷。特别是他临摹的《舍身饲虎图》引来了观众的连连赞叹。
事实上,每幅临摹作品都要让画家付出巨大的努力。谢成水展示的一幅长卷,里面临摹了莫高窟329窟的藻井。他回忆说,当时一直要仰着头临摹,到最后脖子僵硬得不能动弹。但是敦煌壁画之美让他坚持不懈,他在其中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神韵。“像这幅壁画,有一个部分是守卫关卡的士兵和商队互致问候,这就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交往,同时,你再看它的线条,中国画家是用线条来构建空间的。中国古代画家在吸收融合外来艺术,创新变革本土艺术时,始终体现着民族艺术特有精神之魂,就是汉字书画和绘画共有的具有丰富情感表现的‘中国线法’。”
从敦煌研究院退休后,谢成水回到南方,致力于在南方传承敦煌壁画艺术。在南京工作时,他和同事黄征教授就在栖霞山共同研究了隋代彩绘飞天遗迹。同时,他一方面将敦煌壁画艺术融入当代造像创作之中,在杭州,谢成水也创作了多组造像作品。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克服南方气候湿润多雨的不利因素,从事壁画创作。“文化艺术传承最难传承神韵,如果人民一旦懂得了自己的文化艺术,那就是不可战胜的。”

“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数字街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黄征说,东南的杭州和西北的敦煌处于一条对角线上,相距遥远,但是杭州乃至浙江却以敦煌学大家辈出而著称,上百年来浙江敦煌学名家辈出,涌现了罗振玉、王国维、常书鸿等多位为敦煌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师级人物。
编辑:余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