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3月21日,辛勤与孟国泰在昆明柳苑度假村畅谈素质教育。
孟国泰真有本事,短短两个月,就从一些企业的老总那里募集到了一大笔钱。老总们知道素质教育于国于民的重要,纷纷解囊,促成小孟率先在云南发起的“素质教育大讨论”。
当时,国家教委还没有出台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各省市教委按兵不动,出席讨论会的手中握有实权的领导们,发言都要声明不代表单位,只代表个人。
1998年3月21日,昆明百花争妍,鸟语花香。我乘坐小孟安排的车辆,穿过纵横交错的街道,来到一个名叫柳苑的度假村。这里绿树成荫,清风徐来,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成为一个静谧的思考之地。柳苑内,各路人士汇聚一堂,他们或西装革履,或朴素自然,但眼神中都透露出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我环顾四周,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小孟介绍我认识他们,我也只是握手、点头,不大记得住他们的大名。我主编的是一张少儿报纸,我的兴趣全在孩子身上。要论朋友,我最多的是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年朋友。我填履历表时,文化程度虽是大专,但正经八百的大学校门,是没有进过的。1987年评职称,我由编辑晋升为副编审,从此木板钉钉,10年不能再挪动。因为没有大学本科文凭,我虽在全国各地出版了近20部书,也没资格在职称上再成长。为此,我老有一种心理障碍,怕跟大学教授坐在一起。
今天,小孟偏让我跟几位教授坐在一起。不用他们张口说话,我一看他们那轩昂的气度,自己先就怯了几分。我“鸡立鹤群”,决心洗耳恭听。进不了大学的校园,跟教授坐在一起,跟他们同呼吸两三个小时,或许也能补一点大学的课程。
座谈会开始,大家静默不言,人人莫测高深。
小孟怕冷场,竟然当众点了我的名,要我谈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他无不夸大地先给我做了一通广告,让我坐上电梯就下不了台。
我这人不敢主动骑虎,但硬有人将我扶上虎背,我也有“骑虎难下,干脆不下”的脾气。一看大家等我说,我便信口开河了。
“我认为,素质首先是先天的。当人还是受精卵的时候,他已经身不由己承接了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通过遗传基因给予他的性格素质、气质素质和能力素质。我们说的素质教育,其实应该是教育素质。人的素质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的。它善恶交织,二重组合,又双向逆反运动。教育在这里只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一旦被受教育者内化,就能在善恶双向逆反运动中起推动作用。”
人的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不是我提出的,它是当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在《性格组合论》中提出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持儒家观点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出现恶的东西,是因为受外界恶的影响。持法家观点的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后来出现了善的东西,是因为受外界善的影响。两千多年来,这两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外界的影响必须通过内在的因素才能起作用。“人之初,性本善。”善中如没有恶的因素,外界的恶就不可能对它起什么影响作用。反之,“人之初,性本恶。”恶中没有善的内因,外界的善就不可能对它起什么影响作用。人一定是善恶组合的生命体,才可能受“善”的影响,又受恶的影响,一切全看他吸收什么,内化什么,完善什么了。我们平时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该有个先决条件,即“近朱者”自身必须带有“赤”的内因,“近墨者”自身必须带有“黑”的内因。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因作内应以呼应外来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不可能成立。现实中不是大量存在“近朱”他偏黑,“近墨”他偏赤的事实吗?
后来,小孟受此启发,在先祖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矛盾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勇敢的自己,一个懦弱的自己,勇敢的自己一旦战胜了懒惰的自己,他就做了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自信的自己,一个自卑的自己,自信的自己一旦战胜了自卑的自己,他就做了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善良的自己,一个狠毒的自己,善良的自己一旦战胜了狠毒的自己,他就做了更好的自己……
再后来,“人性矛盾论”被小孟广泛运用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五大板块:“文化大观园”“课程大世界”“课堂百花园”“管理新高地”“质量新天地”,以提高每一个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人都精彩!
我这人相貌平平,穿着又不入时,每次参加座谈会,如不张口说话是绝对无人理睬的。但是只要我有机会说话,我总能说出些“我”的话来,这就不能不使听惯人云亦云老调的听众为之动心了。
今天,我说得高兴,竟忘了身边的教授们。我手头正写着一本书,因为忘乎所以,竟向大家公布我在封底将要公开的一句话。
“我认为人的素质可基本归为两种:一种是人格素质,一种是思维素质。这正像人字的一撇一捺,一撇是思维,一捺是人格。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一个人能否成功看性格,成功的档次看气质,成功的大小看能力……”
我太像一条蚕了,因为平时爱吃桑叶,到时候就难免要吐丝。
但是,一位教授愤然剪断了我的丝。他满面笑容,但语气尖刻地说:“理论研究是十分严谨的事情,在基本原理没有搞清之前,千万不可随心创作。气质是什么东西?”果然是教授,他随口就数出10多位欧美心理学家的名字,背诵出他们关于气质的大段大段的论述,什么多血质的了,黏液质的了,胆汁质的了,一口气数了一大堆,充分表现了他饱学的优势。
我是见人就想拜师的人,今天碰到真神,哪里还肯错过机会。教授见我虚心好学,立刻不吝指点。我仰望他宽阔的前额,真想变条隐身虫,从他皱纹的缝隙里,钻到他脑海中去。
可惜,我听着他的教诲,却怎么也无法忘掉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我。我忍不住问教授:“根据您说的气质的分类,我应该属于哪一种呢?有时我直爽,有时我阴晦;有时我沉静,有时我浮躁;有时我勇敢,有时我怯懦;有时我稳定,有时我动摇……我到底是多血质的,还是黏液质的,抑或胆汁的呢?”
教授闻言,笑容凝固在脸上,一时难以启齿。我量定他再也张不开嘴。因为他肚里只装着一些洋人和一些死人的说教。我看着他那莫测高深的神情,心中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教育不能只看死书,不能只看洋人的说教,更要关注活生生的现实和活生生的人。为什么教育活人而不研究活人呢?守着死人的说教,硬用它来驱赶活人,那不是安心嘲弄死人,而玩弄活人吗?
我冲着小孟笑笑,佯装要寻方便,离开了会场,来到柳苑中漫步。
柳苑多柳。这里的柳树千姿百态,每一株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我随手摘了两片柳叶,我随手摘了两片柳叶,看似相似,仔细比较却发现各有千秋。这不正如人吗?
是的,人是有类的,正因为有类,才能被称为人类。
是的,人是无类的,正因为无类,才有“有教无类”的高论。
吃饭时,小孟找到我,第一句话就是:“真棒!”我笑了,我们心照不宣。我知道,今天的讨论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激发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次柳苑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和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天赋,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时俱进,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回望柳苑之春,那场关于素质教育的交锋,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作者简介
辛勤,86岁,著名少儿文学作家,著名演讲家,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先生的忘年交。已经出版著作30余部。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在60岁时,荣获过首届“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特等奖!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