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体式诗学建构中的艺术人格书写——论马学林组诗《赞宁夏美女画家靳虹》的创作维度撰文/赵建仁
一一(《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
在中国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版图中,国家一级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马学林先生(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以十首同名异体的组诗《赞宁夏美女画家靳虹》,完成了对传统咏人诗词的突破性实验。这组创作于2025年3月19日春的系列作品,以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及四种词牌(鹧鸪天、天仙子、山花子、翻香令)的多维架构,构建起对画家靳虹艺术人格的全息观照。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交响中,诗人将宁夏地域符号、传统绘画美学与当代艺术精神熔铸成独特的诗学景观。
一、诗体矩阵中的形象塑形
组诗通过七种古典诗体与四种词牌的形制差异,形成多棱镜式的艺术观照。在七律的整饬框架中,"丹青妙手绘奇姿"的起句奠定礼赞基调,颔联"笔底烟霞生锦绣,胸前丘壑展开时"巧妙运用身体隐喻,将画家的创作过程转化为山河孕化的生命仪式。五律则以"妙笔绘山川"的简洁架构,通过"贺兰凝画意"与"墨韵流千古"的空间并置,构建起地理坐标与艺术传承的双重坐标轴。
最具突破性的是词体创作。《鹧鸪天》中"勾皴点染无穷趣"将绘画术语自然嵌入词律,《天仙子》"腕底大河奔涌涛"以动态意象解构传统山水意境,而《翻香令》结句"生在水之洲"更以超现实笔法完成塞北江南的美学缝合。这种跨体式书写不仅展现诗人对传统格律的娴熟掌控,更通过形制差异凸显画家艺术身居大唐风情古灵州地域人格的多重面向。
二、地域符号的诗性转码
组诗中的地理意象系统构成独特的符号矩阵。贺兰山作为核心意象,在十首作品中呈现九次变奏:从"贺兰山色凝神韵"的实写,到"大漠飞虹映贺兰"的象征,最终升华为"腕底月,笺头雪"的抽象符号。黄河意象则经历从"奔涌涛"到"洗星眸"的嬗变,完成自然河流向艺术灵泉的转化。
诗人更创造性地将宁夏风物编码为艺术语汇:沙枣从植物符号转为"沙枣韵"的美学载体,六盘山化作"六盘绸"的质感隐喻,荒原则被重构为"画中游"的审美空间。这种符号转码在《山花子》中达到顶峰:"谁拓荒原成绮境"的发问,既指向画家改造自然景观的创造力,又暗含诗人重构中国文化地理,走向世界的诗学野心。
三、艺术人格的立体建构
组诗通过"丹青—虹光"的核心意象群,构建起画家的双重艺术人格。在色彩系统中,"丹青藏韵"强调传统根基,"彩墨妙"彰显创新意识,"虹光"意象则成为连接天地的艺术灵光。这种人格塑造在《翻香令》中得到戏剧化呈现:"皴沙动,点云皱"的技法解构与"腕间月,笺头雪"的超验体验,共同勾勒出画家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创作状态。
诗人更注重艺术生命的时空延展。从"墨韵流千古"的历史纵深,到"艺苑誉千年"的未来展望,再至"生在水之洲"的空间重构,组诗突破传统颂诗的静态赞美模式,在时空矩阵中展现艺术生命的动态生长。这种建构在《天仙子》下片尤为显著:"祥云皱"与"大漠起波流"的意象碰撞,暗示着传统笔墨程式的当代性转换。
四、审美境界的范式突破
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画家的礼赞,更在于其展现的审美范式突破。《七绝》中"绿水清流如雅韵"将生态美学融入艺术评价体系,《五绝》"虹飞新艺苑"以光电意象重构传统艺术空间,而《鹧鸪天》"铸辉煌绘画超前"则直指当代艺术的前卫性追求。这种突破在词体创作中尤为显著:《翻香令》结句打破地理界限的想象,实则是全球化语境下地域艺术突围的诗学表征。
组诗中"工笔/写意""丘壑/烟霞""荒原/江南"等二元结构的并置,构成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诗人通过"调匀春色"(《天仙子》)的融合智慧与"借黄河水洗星眸"(《翻香令》)的超越姿态,最终实现"在刚柔相济间完成对传统边塞美学的重构"(注语)。这种审美境界的升华,使组诗超越一般性题赠之作,成为探讨西北乃至中国格律诗词艺术现代转型的诗学文献。
结语:马学林这组创作的价值,在于将旧体诗词的形式潜力与当代艺术批评话语成功嫁接。在严守格律的框架内,诗人以意象系统的现代转义、艺术人格的多维建构和审美范式的创新突破,为旧体诗词的当代书写提供了重要范本。这不仅是献给画家的诗学礼赞,更是传统诗词回应现代艺术命题的成功实验,在贺兰山岩画与当代水墨的对话中,谱写出新时代的文化地理诗篇。
赵建仁,宁夏大学毕业,《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中国记录》杂志社社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副主席兼宁夏代表处主任,宁夏社会活动家,策划家。
